《被讨厌的勇气》:离生活的幸福自由,我们只差勇气2字

齐帆齐微课打卡

当我们听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书名就有些惊讶,谁希望自己被讨厌的呢?

带着这种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读起来就像一剂猛药,会被作者犀利的内容所刺痛,心生不爽,但细细想来却颇为有道理。


这是现代心理学三巨头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哲学课。它是勇气两部曲的第2部,总销量超350万册,日本2014年度亚马逊年度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蔡康永、曾宝仪、朴信惠、张德芬、胡慎之联袂推荐。

它由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岸见一郎和擅长对话体创造的自由作家古贺史健共同创作。借用一位迷茫中的青年与一位哲人的辩论对话,来细细阐述阿德勒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回答人生中常见的话题,比如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处理缺陷?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阿德勒作为与弗罗伊德、荣格并列的三大心理学巨头,它的思想是最接近现代人本主义的观点。它的心理学被称为勇气心理学。


如何活得自由而幸福,有意义,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就是勇气。是勇气而不是能力、才干、背景、运气,才是我们走向幸福彼岸的桥梁。

答案竟然是勇气,这简单2字,让人诧异不已。

怎么理解这里所说的勇气呢? 结合我自己读完之后的理解,需要开启以下这5份勇气。

01 拿出勇气,走出受害者模式

书中提到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常年闭门不出的男子,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还想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这可能源于过去他曾经受到过校园或职场霸凌,有心理创伤。

他非常害怕,只要一踏出房门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特别想改变却无法改变。

这就是典型的原因论,现在是由过去所决定的。

但是实际上阿德勒心理学考虑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男子实际上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他实际上是为了做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的伤害,同时又可以得到家人的同情与照顾,所以选择了闭门不出。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的否定了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而我们又常常下决心“不改变”。透视这点在于实际上人活在自己认为的世界里,人常常习惯性停在舒适区,不愿意动弹,所以拿着过去的伤害,忙碌,穷困等等为借口,实则是恐惧走出。

大家细细想来,其实就是如此,我们无一意外的活在自己安全伞下,那口井里去观天,出现问题则更多归咎于过去的创伤,外界的环境,而无法诚实面对自己。

这一点上,阿德勒心理学提倡我们不要再去纠结原因,而是拿出勇气来立足于当下。

需要拿出勇气走出各种理由,心理创伤的幌子,走出一种受害者的模式,去把握此时此刻的现在。

02 拿出勇气,全然自我接纳

你知道吗,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

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人都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追求更好的状态。阿德勒把它称为“追求优越性”。

与此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中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处理得当,这种自卑感就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人可以自卑,但别有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理由使用的状态。例如因为我长得不好看,所以无法结婚。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

人最好的状态就是自我接纳。如果把人比作一个容器,人生下后这个容器无法丢弃变更。那么重点是如何利用好我这个容器。

做真实的自我接纳,全然面对真实的自己。这里有个混淆的概念就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按时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

举例,当我们考了60分的时候,自我肯定就是我应该是可以考100分的,这次考60分是自己发挥不好。自我接纳是接受自己只有60分的水平,然后去思考如何考到100分。

自我接纳需要智慧去分别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

引用一段广为流传的尼布尔的祈祷文:

请赐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03 拿出勇气,不再寻求认可

寻求认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是我们再正常不过的需求。

可是,我们也往往受困于此。

然而,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认可。

活在他人认可和期待当中的根源是什么呢?在于只有活得别人的认可,我们就能消除自卑感,增加自信心。

事实上,这在于课题分离的话题。

用一个比喻:“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别人是否喜欢、认可我们,这是别人的课题,而非我们的。

在人际关系里,我们常常会把别人的课题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比如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强加干涉,上司情绪管理能力弱喜欢大发雷霆,恋人比较粘人无法自立等等。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观点。

在人际关系里的自由,就是在于清晰的切割边界,放下试图让外界喜欢自己,才容易活成自己,由此迎来了这份自由。

04 拿出勇气,找到自己的位置

课题分离,这是人际关系的起点,而人际关系的终点在于“共同体感觉”。

寻找“共同体感觉”是把他人看成朋友而非敌人,并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靠自己的努力找到那份归属感。

这里建立起的就是横向关系即平等尊重的关系,在横向关系里更容易说出一些真诚的表示感谢的话语,而在纵向上下关系里则是充斥着评判。

在自我接纳之后,面对与外界的关系,最重要的2点就是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他者贡献很常见的体现形式就是工作。

在阿德勒心理学里,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家务(全职在家)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活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是从自我价值感、自我贡献2大方面去看待工作的意义。

05 拿出勇气,舞动此时此刻的刹那

你如何看待人生的呢?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

一个有哲学意味的答案是人生无数个刹那的组合,这也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线的话,那么放大看它实际上是无数个点组成的。

这里驳斥了一个普遍性观点,就是人生如同登上,登上山顶是目标,那么攀登的过程就是人生准备当中,临时的人生,而没有真正的开始。

因此它强调当下的重要性,不是未来的目标,不是过往的荣耀和创伤。

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我们尽情舞蹈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暮然四顾时常惊觉:“我已经来这里了吗?”

是的,你已经在人生,此时此刻的的充实就已经足够了。


这就是这本书5大主要观点,花了很多篇幅去和大家去谈。

因为这是一本相对专业的心理学著作,尽管作者通过对话的方式已经让本书尽量写得亲民友好。但依然有些观点需要去消化咀嚼,尤其是书中涉及关于课题分离、自卑情结、人生意义等话题。

读完此书,有些观点会刺痛人的内心,因为它直面真实的人性,那些我们不愿承认的事实比如我们的借口、自卑、懦弱、寻求外界认同等。

而解开这一切只立足于勇气2字。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而活得幸福自由,不用像鲁迅先生说得那样淋漓,而是在勇敢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3点上,注重每时每刻当下的力量。

因为,终归如果我改变,世界也会改变,而世界不会因为我而改变。

我们唯一可以做得先开始自我的改变,不用考虑被人是否开始或者是否合作。

这是我认为,这本书给到广大读者最有价值、最让人振奋的地方。

践行改变,我们终将走向自由幸福。


齐帆齐年度写作营第71篇打卡,2925字,累计107685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离生活的幸福自由,我们只差勇气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