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0日,武宁县人民政府成立。
地点:
武宁
类别:
行政
1951年10月12日,中共武宁县委会新建楼房落成纪念 图源:微报武宁
1949 年 9 月 20 日,武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属九江分区行政公署。
武宁县,隶属江西省九江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中游,地处湘鄂赣三省边陲要冲,东部与瑞昌市、德安县、永修县接壤,南部与靖安县交界,西与西南部紧连修水县,北部与湖北省阳新县、通山县为邻。县域面积 3507 平方千米,截至 2020 年末,武宁县常住人口为 32.21 万人。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今天讲讲武宁县。单纯罗列一个县的历史沿会比较枯燥,因此本篇结合了另外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西南三县(武宁、永修和修水)何时以及为何被划归九江?了解这三县历史都知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三个县的关系很密切,但它们也就近一百年才归属九江。
先说武宁的历史。与《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9月2日 · 永修艾城,千年县治的兴衰》中介绍的永修相似,武宁早期属艾国,艾并非华夏民族,应是三苗、百越一类的山民。西汉年间武宁属海昏县,后海昏分出建昌,武宁属建昌。三国时期,分建昌建西安县,县治在今武宁县石渡乡。晋代,西安县改名为豫宁县,一度为豫宁郡,拥有较大辖区。豫宁是武宁历史上使用较久的名称。从下图可见,豫宁县治在今县城之西,靠近武宁、修水县界。
南朝江州地图(局部) 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唐代前的武宁行政区划变动相当频繁,本文不一一列出。武则天掌政的时候(武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武宁从建昌中分出,有了自己现在的名字,它的辖区很大,包括现在的武宁县、修水县和铜鼓县等地。县治几次变动后,迁至玉枕山前(即老县城古艾镇)。唐代中期,武宁西部八个乡被分出,设立了分宁县(今修水、铜鼓县)。南唐时期,武宁、建昌、奉新各划出一部分设立了靖安县。此后,武宁的行政区划基本稳定。总结历史上这三个县的关系是:永修分出了武宁,武宁分出了修水(修水分出了铜鼓)。
再说武宁县的归属。汉代以后,武宁先后属豫章郡或豫章国(汉代、三国、两晋)、洪州(隋、唐、北宋)、隆兴府(南宋)、龙兴路(元)、洪都府(明)、南昌府(清)。其实所有这些上级单位都是一家——南昌。汉代到清代两千多年,武宁、修水、永修一直属南昌,从未改变过。
道光四年武宁县城池图 图源:《武宁县志》
隶属关系的改变出现在民国。近一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变更最为频繁的年代之一,江西省尤甚。
民国三年(1914 年),北洋政府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行政区划改革,废府建道,江西省被分为豫章道、庐陵道、赣南道、浔阳道共四道,其中浔阳道治所在九江县(今九江市)。辖 20 县,武宁、修水、永修三县历史上第一次被划归九江。
注:“划归九江”指的是上层政府机构设置在九江市(县)城区。同样的,“隶属南昌”也是指府城、州府在今南昌市内。
由于北洋政府对南方的统御力不足,其后又陷入军阀混战,因此三县归浔实际并未得到完全贯彻实施,基本上各行其是。1926 年,北伐军攻克江西后,废除道县制,改为省管县。在《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8月28日 · 民国时期的浔阳道》)中介绍了这段历史,本篇就是接着往下讲,看看南京政府是怎么进行行政区划与管理的。
武宁老县城(古艾镇)外浮桥 图源:《武宁县志》
显而易见的是,省直管县很难做到。江西有近百个县市,仅地理上来说就不现实。古代认为,从中心(县治)到边界,一日可达是县域的合理范围,府城两日可达县城是人口密度较高地区设立州府的标准,不然会因为路途遥远耽搁应急事件,主管也难以巡视辖区。
南京国民政府既不好意思回到州府,也不能再用道,于是发明了一个新的词汇——行政区,其实就是省与县之间的二级管理机构。
1932 年6月,江西省省务会议通过《江西省各行政区长官分署暂行规程》规定,实施行政区制度,全省划为 13 个行政区,每区设行政区长官一人,兼领驻在地县长。行政区长官分署在省政府监督指挥之下,综理辖区内行政及保安事宜,对各县及保安部队、警察等有指挥监督权。
江西第三行政区驻地武宁(曾短暂设在修水),辖 7 县:武宁、瑞昌、永修、靖安、奉新、修水、铜鼓,辖区相当于晋代的豫宁郡。
1934 年 1 月,因江西“剿匪”需要,国民政府将13 区改组为11区,各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任保安司令。1935 年 4 月,行政区缩减为8个,各区辖县调整如下表:
图源:《江西省行政区划志》
请注意上表中,九江及传统的下辖的诸县被划归浮梁(景德镇)。武宁更是两千年来第一次翻身,它从南昌的隶属县变成了管辖南昌地区的首府,不过仅仅是军事。
为什么将武宁、浮梁设为行政区驻地,而不是传统的大城市?笔者以为,这是很多人对行政区的误解。民国政府一直坚定地执行省管县的二级行政体系。民国的行政区并不是换汤不换药的州府,而是区域军事单位,不是经济单位,也不是完整的行政管理单位,这就解决了省管县的一个重要问题:应急事件的处理、区域内的军事管理。在兵荒马乱的民国,这一管理逻辑无疑是正确的。
由于行政区是将军事作为首要目标,区域的军事指挥官(保安司令)的驻地就应该设置在靠近“剿匪”前线的区域,便于军事调度和组织。因此九江被划归浮梁,是为了对付上饶、皖南这一片的红军,南昌被划归武宁,是为了对付修水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这样的划分造成了一个问题:军事形式的变化也会带来行政区的改变。
抗日战争期间,江西的行政区发生多次变化。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南昌、九江及两市之间和沿长江各县被日军占领。日军虽入侵过武宁、修水、都昌三县,后因难以支撑而退出,这三个县就成为了国民政府辖区和抗日的前线。
1942 年,民国政府对行政区再次调整为 9 个,分辖各县如下表:
图源:《江西省行政区划志》
请注意上图中,第五行政区辖都昌、彭泽、湖口,而第九行政区辖九江、星子、德安、永修、武宁、修水、瑞昌。如果从军事角度来分析,就很容易理解为何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这是按鄱阳湖东西两岸的战区进行划分的。那时候的九江是汪伪政府的江西省首府,日本军队的大本营。
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后,武宁在历史上第一次作为理论上的区域首府管辖了九江市。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九行政区仍未作调整,直到 1949 年九江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期,延续了民国的行政区划,只不过将行政区改名为行政公署。1949 年 7 月 19 日,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下辖九江、瑞昌、武宁、永修、星子、德安、靖安等七个县,署治设九江市区。与民国相比,安义、奉新被划出,公署从武宁迁至九江。从这一天起,武宁、修水、永修三县才正式被划归九江,因为行政公署才是以前的州府,中国又回到了三级行政体系。
解放初期,武宁县城内游行队伍 图源:武宁档案
9 月 11 日,省政府决定靖安县从九江专区划出,归南昌专区管辖,修水、湖口、彭泽、都昌等四个县由袁州专区和鄱阳专区划入九江专署管辖,九江地区下辖十县一市一山(修水、武宁、永修、瑞昌、德安、九江、星子、都昌、湖口、彭泽县,九江市及庐山管理局)的行政格局完全定型,其后仅有县域的微调,未再做较大的改变。
本篇讲的是武宁,实则三县。讲的是三县,实为九江的历史沿革。九江两千多年的行政变迁,到本篇也就差不多了。
最后说说笔者的看法。
有人说武宁在解放前就已归九江管辖,也对也不对。民国初年设道,九江辖武宁,实际并未执行到位。有人说 1942 年起武宁辖九江,也对也不对,武宁是行政区驻地,管辖地方武装,管不了经济,民国的行政体系,还是尽量执行省管县。因此,完完全全的三县归浔(军事、行政、经济等全方位直管),还是在解放后,1949 年 7 月 19 日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的那一天。
笔者也不喜欢讨论这种谁管谁的话题,好像谁是主子谁是从仆似的。行政区域的划分,应当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三县到底应该由南昌还是九江管辖,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地势图(红细线圈起来的是武宁县域):
google 地势图
修河流域这三个县,或者夹山脉之间,或是靠近鄱阳湖的冲积平原。从地理上看,它们本是一体,位居南昌、九江之间,谁管都合理也都不合理。三县(还可以包括铜鼓等)若想发展好,成立赣西市或者豫宁市或者义宁市(别叫建昌市就行),自己抱团搞建设,才是更合理的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