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舒适区,我还能做什么

我是一个善于做梦的人。

我经常的都会这样问自己:假如现在的你忽然失业了,你会过上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你还能做些什么?

用央视主持人张泉灵的话讲:“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我就很佩服外出务工的堂弟,今年跑浙江,明年跑广东,后年跑新疆,从没听他讲过那一项工作他不会做。我问他凭什么能够适应新找的每一份工作,他说:“这都是生活给逼出来的,生活由不得我去选择,而是生活选择了我。只要能赚钱,你就得什么活计都得去干,我都可以去干......”

扪心自问,除了专业知识,我的工作技能还有什么可以亮瞎别人的眼?要真是哪一天我们手里的“铁饭碗”不铁了,我们还会在这个“舒适区”里这样安心的自由自在吗?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个人的成长,往往就是在逆境中进行的。如果一个人的一生都生活在安乐窝里,那么他的一生就很难积淀生活的正能量。

心理学研究把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和恐慌区是不适合人的成长的,只有生活在“学习区”内的人,他们才会去选择学习和做事,他才会在进步中成长。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告诉我们,躺在舒适区里的青蛙是没有爆发力的。当高温到来时,他已经被“舒适”困住了手脚。同样的,一个人如果缺乏忧患意识,我们最终都会被愚昧所打败。因为那个舒适区太让人留念,也容易让人满足。

就像我们大多数的上班族一样,我们每天都习惯于在上班、下班的生活,要是哪一天这样的生活给打乱了,一点儿都不适合。有时候,为了加薪,或者遇到单位减员,我们总会埋怨领导的不公平,怨天尤人。其实际上,还是我们因为自己的准备不足,长期待在舒适区的缘故。

我有一个最要好朋友,他在乡下一所偏远高寒的山村小学教书,每天就骑个摩托车穿梭于城市与乡村的马路上,风里来雨里去,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很晚才回家。可就凭着他那不怕输的精神,用两年时间拿到了自学考试的本科文凭,又因为工作出色,去年还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一家子生活得开心快乐。而曾经优秀的我,满足于现实,却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得过且过。

有时候,我们不妨给自己设一设障,给生活增添一份喜悦。人们常说: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当下的很多的年青一代,就因为生活在一个被父母包办了的“安乐窝”里不能自拔,致使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举步维艰。他们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艰辛,也没有尝过劳动的辛苦,吃穿不愁,生活不累,还游戏玩得满天飞。别说生存能力,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要打折扣。

记得小时候,一天光着脚丫子到处乱跑,就想着有好吃的,好玩的,那就是人生一大快事。从来就没把学习当回事,也不知道“勤奋”与“努力”是什么一回事,因此,每年的期末考试成绩都被套上了“赶鸭子”的帽子。当然,回到家后,那是逃不过老父亲的一顿狂揍的。等后来真正的想读书了,你才发现读书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难。

科学表明:让你舒服的东西,往往都是成就你惰性思维形成的关键因素,而让你不舒服的才是唯一让你获得成长的方式。虽然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会对不适的东西产生本能的反应,大都选择了拒绝,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个不适给我们带来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离开了舒适区,我还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