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我的觉察,我发现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模式:
我似乎被困在了恐惧“拒绝”的牢笼里。对于被冷落、被忽视、被排挤等人际关系疏离的信号十分敏感。一旦在交谈中,感觉对方表现出了一丁点儿“不满”的信号,内心就会感受到不安。作为一个表面外向,实际内向的人,我经常在这中情况下,默默再把这个壳再封上。慢慢在和这个人的交往中放弃主动交流。直到这个人主动和我示好。
在这个恐惧的影响下,我经常产生一些无意识的行为:
一、自我压抑
我想留住身边人,被很多人接纳和认同,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予取予求的角色。人际交往中,很容易迁就别人。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更愿意把别人的想法和意愿放在我自己的需求之上。尤其对亲近的亲人和朋友,我习惯体贴入微,愿意最大限度的付出尤其是精神上的照拂。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不断放弃或者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绪。让自己尽量符合他人的期待、配合他人的行动。这样的自我压抑时间一旦到一定极限,我就会陷入抑郁状态,发生猛烈的内心冲突。
二、失去自我
对被拒绝的恐惧,也等于对亲近与归属的渴求。很容易让我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情感关系上。这就很容易让我以为“关系”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我就会被所在群体、或者对我来说很重要的重要客体同化,让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莫名成为我的想法,这让他人的认知和情绪成为了我的情感。长时间的“去个性化”则让我产生了对群体的依赖,也无法决定自己的方向,不敢提要求,不敢拒绝群体,最终失去自我。
三、过分敏感
我渴望与更多的人联结,能融入群体,从中寻找到归属感。当我被接纳时,我会十分高兴,并且很看重这个“接纳”,我最近一次从抑郁症中走出来,就是感受到了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长辈给予的“接纳、理解和认可。”同样,我也会很在意别人如何看待我、如何评价我。
这背后也很可能隐藏就一种错误的认知方式:如果别人对我有一丁点儿不好的看法,那么我就是不被喜欢、不被接纳和认可,我就是被排斥的。
因为我发现,我总需要不断确认别人与我相处,是舒服的。为了能确定对方的舒适,我小心翼翼的迎合、讨好他人,以此能降低内心的不安。也会经常对别人的看法表示认同,无法拒绝他人提出的要求,担心自己的拒绝会带来自己“被拒绝”的结果。在人际交往中长期小心翼翼甚至提心吊胆,让我陷入一种被动的、悲观的心理状态,我就逐渐忘记了照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只能时刻担心自己是否维系了他人眼中“好的形象”。
四、习惯性拒绝
我之所以把社会交往放在重要的位置,可能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于“社会链接”的无法掌控感。我无法解释在朋友眼中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却还是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患得患失。我常对自身的行为和决策产生不确定感,对外部评价非常焦虑。我的归因风格更趋于内向,总认为自己应该对生活中的负面性事件负责,这些事情的发生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周到。“我还不够好,我必须做得更好”的想法经常在我心里出现,无条件的自我接纳。
成长在路上,也需要爱、勇气来积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