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电影《罗马》观后感

      作为“墨西哥三杰”之一的著名导演阿方索.卡隆,在拍摄《人类之子》和《地心引力》等商业片后,一改如往,以自身的童年经历为故事蓝本,采用克制的黑白影像和使用大量长镜头拍摄了具有鲜明纪实风格的电影《罗马》。电影聚焦于上世纪70年代墨西哥动荡时期罗马区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以底层女佣克里奥的生活轨迹为切入点展开一个时代缩影。贯穿影片始末的革命争端与家庭生活两条主要叙事线索,在思想主题表现层面上,蕴含了导演对于现实背后的自由平等的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女性受难:阶级主体意识的差异与融合

        电影《罗马》以中产阶级家庭内的女主人索菲亚和女佣克里奥的双重视角展开,展现克里奥对情感的追求和女主人索菲亚家庭危机的出现,二人同时经历情感上的曲折与痛苦,最终二者互相扶持在家庭的爱中寻找到救赎的道路。正如影片中索菲亚对克里奥说的那句台词“作为女人,我们总是孤身一人”,影片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怀。而影片中的男性形象则遭到大幅度地缺席,无论是光鲜富有的医生丈夫,还是生活于墨西哥贫穷乡下的练武男友,前者导致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而后者则导致了将一个女人独自置于生死之地,而不用负任何责任。男性总是在逃避,而女性在被动的接受中重塑了个体的主体意识,寻找新的生活方式。由于雇主索菲亚与女佣克里奥来自不同的阶级,二人在处于相同遭遇的过程中不同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了女性群体之中的阶级差异,在墨西哥处于社会变革动荡不安的背景之下,在墨西哥中产阶级社会中,看似平静的生活表面下实则暗流涌动。

       克里奥作为一个底层女佣,性格里有乖顺的一面,生活给予的一切苦难她都被迫接受。女主人的呵斥,甚至怀孕后被孩子的父亲直骂“该死的仆人”,都没有使她外化出任何情绪的波动。善良的她将雇主的四个孩子视若己出,勤快地打理着孩子们的日常起居。被男友费尔明抛弃后,克里奥经过短暂的慌乱,就做好了面对困境的准备。她没有抱怨自己的遭遇,一如既往地过自己的生活,等待孩子的降生。即使在面对费尔明的枪口时,克里奥也没有向他求情。当她历经艰辛诞下女婴时,迎接的却是一具冰冷的尸体。这巨大的打击让她精神抑郁,却并没有击垮她。在影片高潮海滩边嬉戏的两个孩子被卷入巨浪之时,不会游泳的她凭借柔弱身躯的力量将两个孩子拽回岸边。在这场无私的救援中,母爱让克里奥不顾一切地挽救了孩子们的生命,同时也让她找到生存的意义,实现自我成长和超越。

       与克里奥相比,索菲娅就是另一个世界的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还有四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但在影片中克里奥遭受痛苦时,索菲亚并不幸福。虽然她竭力维持与丈夫的婚姻,但终究被抛弃。刚知道这件事时,索菲娅像所有有过同样不幸遭遇的女性一样,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在孩子面前努力维持幸福的模样,并维持父亲在孩子们心中的高大形象。殊不知这位父亲一边自私地停止给家里寄钱,一边和新欢高消费享乐。当索菲亚明白丈夫的出轨已不可挽回时,她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将体积巨大的汽车换成了小巧适合的车子,跟过去的压抑生活说再见。她放弃了化学家工作,选择投身收入更高的出版业,并在与孩子们游玩途中告知他们父亲离开的真相。作为母亲,她必须坚强地带领孩子度过难关。比起克里奥,索菲亚是一位更加坚韧的女性,她是所有人的主心骨。

       在很短的时间内,克里奥和索菲亚这两个阶级不同地位不同身份不同但一样可怜的女人,先后成为了被抛弃的弃子,她们因相同的命运而有了深刻的交集。男性缺位时,面对生活的挑战,索菲亚一直帮助克里奥度过孕期的一些困难,克里奥也继续尽职尽责的照顾孩子们。影片结尾中从海浪里救下孩子的克里奥和雇主一家人的真情相拥,紧紧的拥抱是患难之后的互相慰藉、互相扶持,也代表了共同面对未来的决心和力量。跨越阶级身份的相拥,白人精英阶层接纳并包容身处社会底层的土著人民,超越历史冲突与等级隔阂,展现导演对家庭、革命与爱的多重思考。

电影美学:有源声音建构叙事

        电影《罗马》中导演没有使用任何背景音乐,全凭当时所处时代的环境音来塑造最真实的生活,将观众拉回到70年代的墨西哥街道里。飞机飞过的轰鸣声,小贩的叫卖声,仪仗队的乐器声和收音机里播放的新闻,虽不清楚这些声音源头在何处,但在影片中其出色的运用,拓宽了画框以外的叙事空间并使电影获得极强的沉浸感,表现了声音美学的魅力。

       有源声音参与人物形象塑造和矛盾冲突的渲染,从而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影片中男主人初次登场是他在出差后回家,镜头拼接下家人的期待与欢快的仪仗队演奏乐器的背景乐营造出一种欢迎的仪式感,然而克里奥费力止住家狗乱吠透露出男主人与整个家庭的疏离与陌生。而男主人安东尼奥与索菲亚的争吵在音画分离的处理下,仅从克里奥的画面与嘈杂的吵架声也能感受到女主人索菲亚所承受的压抑与痛苦。

       有源声音可以渲染气氛,制造画面的空间感与现场感。影片中在新年前夜的森林大火一场戏里,克里奥在走廊上远眺,眼前的画面上远处有火光的闪动,可以听到有燃烧的声响。在火灾现场一个装扮成怪物的人朝镜头走来,旁若无人地唱起歌来,画外传来庆祝新年的烟花炸响声。画里画外,远近不一的声响具有很强的沉浸感。而影片中克里奥与奶奶在家具店买婴儿床时,画面同时出现家具店和街道两个空间的声音,家具店客人们的交谈声与学生们在街上游行示威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街头暴乱中突如其来的枪声,四散奔逃的环境音和堵车时的鸣笛声,增加场景冲击力,更具逼真性与真实感。通过将个人与社会用并置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表露出小人物被动荡不安的时代裹挟着的悲凉与无奈。而影片结尾几乎吞噬一切的巨浪声,柔弱的克里奥迎着巨浪把孩子索菲和帕科从海里拽回岸边,救援是否成功紧紧牵动观众心绪。由此可见,有源声音在影片中作为建构故事情节的重要因素,强化生活质感,让原本是虚构的故事变得像真有其事的纪录片。

结语

       电影《罗马》通过风格鲜明的电影语言记录了一个家庭在时代与命运浪潮下的生活变化,不仅有着对中产阶级家庭和对不同阶级的女性命运的探讨,还有对社会广阔场景以及当时墨西哥动荡时期的叩问。当黑白的银幕暗淡下去时,引起观众无限的思考。虽然是一段个人回忆的回望,却不自私刻薄,在对女性力量进行讴歌的同时,展现了时代的宏大。导演阿方索.卡隆以客观视角在完整地还原宏大历史格局下个体命运的同时,给出了对人性价值的人文关怀与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研究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墨西哥电影《罗马》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