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寻根:入山凤与吾老洞;出山凤与说经台。

道 源 寻 根

入山凤与吾老洞;出山凤与说经台。

老子和《道德经》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很多,他的身上有道教的神话故事,有天人哲学的色彩,也有阴阳玄学的神秘。

孔子云:吾见老子,其犹龙也!可见其高深度让人觉得不可测量,那么现实中的老子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的生活。

李耳心中对“道”的寻觅从未停止,他辞去了周王朝图书馆馆长一职,一路走到心中渴望已久的秦岭终南山,开启了他的深彻悟道之行。

西楼观台,入山凤地势

经过堪舆考察,他来到一处风景秀美之地,驻足观望,见此地山势地形如凤凰一般,头朝山里飞去,如同一只“入山凤”,正是他想要的好地方,非常适合自己归隐清修、潜心悟道,于是便走进山中细看。

来到“凤头”处,见有一个天然石洞,洞口高约七尺,洞内宽两丈余,非常高兴,自言自语说:“不错!好地方,感谢上天赐给我的洞室,就这儿了。”

随后就开始收拾整理,盘火炕、立炉灶、扎柴门、铺草为席,并取名:“吾老洞”,此洞虽然简陋,却能避风挡雨,在此可以安心悟道,李耳对道的追求,这才是他人生最大的快乐。

吾老洞石碑

一切就绪后,又在洞外平坦处开了几亩荒地,青牛耕田,播粮种菜。往西约百米处,有一个小石洞,洞内有泉,山体之水顺石缝间滴滴答答聚成一潭,水质清澈甘冽,用来煮饭烹茶,再好不过了。

李耳每天除了修行悟道之外,生活的朴素而又平静,时而也会下山散散步,上集会采购些日用品,或者和当地村民聊聊天拉拉家常。

村里有红白喜事了,他帮忙给写个对联,主持个礼仪啥的,村民空闲时,也会上山帮李耳夏忙秋收,干些杂活聊聊天,相互来往久了,也就成了朋友乡党。

洞里的景象

渐渐地李耳就出名了,乡里县里的秀才、官员也慕名而来,与他交流学习后,对他的道学敬佩不已。县丞尹喜大人,更是拜李耳为师,呼吁大家出钱、出物、出力,以改善他的生活居住条件。

时光就这样一天天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几年后李耳悟道大成,思想体系趋于完整。李耳所说大道,使人赞叹不已,令人受益匪浅,一时传遍千里,前来求道的人越来越多,吾老洞前已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了,因此县丞尹喜建议,另找一块比较宽敞的地方,建造一座说经台。

洞内遗留的古物

经过多处考察,终于在东去十里处找到了,此地山秀水美交通便利,可俯视平川,其山势也似一只凤凰,头朝山外飞去,成“出山凤”形,适合讲经弘道。

于是乎,四方出力,兴土木、建讲堂,取名:“说经台”。老子名著《道德经》就诞生于此,而名满天下,后来此地整体名叫:楼观台。

东楼观台,出山凤地势

根据道家以形取意的堪舆理论,“入山凤”的地利适合隐居修行,“出山凤”的地利适合讲经传道。从吾老洞到说经台,这一出一入之间,是一阴一阳,亦合乎道。

老子说经,其天道哲学理论,犹如龙之变化无穷无尽,孔子赞曰:老子思想境界,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若干年后,一代无为道人羽化,遗物葬于吾老洞东山底下的就峪河边,老子墓后靠的山叫:大陵山。

大陵山下的老子墓

直到现在,老子留给后学者的《道德五千言》,依然天长地久,道法自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源寻根:入山凤与吾老洞;出山凤与说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