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独处时,我在想些什么(2018/8/11)

近来,发生了许多事情,总觉得匆忙赶路,任这些思绪逝去,是种遗憾。便在懒惰了大半天后,决定动笔。

-上海之行-

在新东方的短暂20天,很难让英语快速提高,但的确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弱势和相应的补救方法,比如口语的翻译练习、听力的听写练习,往后的日子,还要下苦功夫才行。但我想,更让我有所触动的,是这不长不短的20天,我有幸看见了另一种生活。

在新东方自习室外的交流区,总是坐满了对孩子的未来早有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早有憧憬的家长和学生。偶然听见他们同留学老师的对话,真心觉得这些家庭优渥的孩子们过着另一种生活。在美国读高中,暑假回国补习SAT,或是目前在上海上大一大二,早早开始规划出国读研。相比之下,不谈我比他们少许多父母能提供的优良环境,单就我自己而言,规划意识的缺失使我早就落在他们后面。是时候想一想,读完大学本科,自己想去哪里?出国还是国内读研?分别需要什么条件?在大学里的每一学期除了学习之外还需要有什么实习经验、论文发表、志愿活动?

又或是,每晚在宾馆对面的咖啡馆写作业时,能看到许多埋头工作,或是一边吃饭,一边思考的人。他们说着流利的英语,令在角落里背着单词的我既挫败,又受鼓舞。这可能就是上海迷人的地方吧,每个人都十分上进、努力,老年人也过着充满活力的生活,愿意在咖啡馆学习或是和老友们相约哈根达斯吃冰淇淋。我终于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喜欢上海。

-再见,秦老师-

忙着在新东方上课的我,是很晚才知道这个消息的。"秦XX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那篇论文,是这样署名的。很震惊,本还憧憬着在大二大三继续蹭课,现在看来,已经很难了。

在还未正式转入法学院之前,就被同学推荐秦老师的宪法学。"尽早到。"是同学给我的提醒。我提前半个小时进教室,教室里早已坐了许多同学,只寻得一处偏僻的角落。现在想想,还能清楚地记得,秦老师在那堂课上讲的人大问题、制度缺失。课堂结束后,那个200人的大教室,掌声雷动,这位老师,这节课,第一次让我感受到,选择法学很正确。

后来的我,总是提前一个多小时进教室,坐在第二排中间的位置,一边听讲,一边录音,在周末听着录音补笔记。虽然,那笔记,因为忙碌的考试周,到现在都未曾补完。

回想这个学期的宪法学,我很难再想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或是香港的行政长官制度,那些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的,是秦老师重复一次次的"法律人的标签-价值制度分析方法"、"人民-人大-公民逻辑"、"信访问题"......它们一次次让我热血沸腾,心跳加速,让我对法学充满骄傲。

我永远都不能明白秦老师的内心,但我相信他的为人,尊重他的选择。

愿秦老师能登上法学的高峰。

附上秦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所讲的话,希望所有法律人能共勉。

法学之道,不在于雄辩的口才,不在于敏锐的思维,也不在于严谨的逻辑,而内在的决定于中和的气度。法学直面人类因自私、懒惰、贪婪与暴虐而引发的矛盾与冲突,致力于探求和建构人类共存与合作的秩序。既然人类的自私、懒惰、贪婪与暴虐永不可消除,那么人类秩序如何可能?法律可消除丑恶,但能否带领人类通向美好?这一追问,是对法律的意义之问,它超越了如何消除丑恶的技艺之学,而直指作为意义之学的法学。

我们在随波逐流的生存纠结中,要时不时地抬头仰望一下星空

那是从妥协的黑暗中穿透出的缕缕明光,它从来不会被黑暗所吞噬

愿这明光,普照这个国家,照耀我们前行

也愿我们,在背负着苦难和沉重的艰难前行中,与这国家同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独处时,我在想些什么(201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