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

按照百度百科上对《增广贤文》的解释:它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它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有一个同学的朋友很推崇这本书,我问他这个书的作者是谁,他说没有作者,我很奇怪,一本书怎么会没有作者?后来查了百度才知道,确实这个书的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1862-1875)曾进行过重订。

这个朋友想要做的事情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及他的好朋友的孩子都能熟读这本书,他认为这本书对于指导人生具有重大意义,至少对他来讲意义重大,不仅是因为里面说的内容都非常的有道理,还在于这些内容得到了他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经历或经验的验证。他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背诵整本书,我问他要怎样让小孩子记住这本书,他的方法是反复读加上奖赏。

我的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让现代的小孩子来熟背这本书?

我的观点是否定的,在我看来,《增广贤文》让小孩子看看就好,有兴趣就读,无兴趣就先放一边,不必熟背。原因有:

其一:内容没有更新。

假如重订人周希陶没有增加内容的话,那么这本书有140多年没有更新了,它是一本谚语的合集,大部分讲的是人生哲学,警世喻人的格言,处世之道,也涉及一些方法论,谚语的特性是高度浓缩的词汇,因此里面大部分的语句是类似名人名言的格式。

Keith Stanovich(加拿大心理学家,有著作《这才是心理学》) 说,世俗智慧中的某些理论已经被整合进心理学,比如表达的很清晰的,能经得起实证检验的部分。

同时他也认为:心理学不接受那些永远不需要改变、代代相传的世俗智慧。

因此,按照 Keith Stanovich 的观点:《增广贤文》里的内容应该经过挑选,不能全部接受,背诵也就更没必要。

其二:内容过泛。

由于《增广贤文》是各种格言和谚语的合集,没有相对特定的主题,因此,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或者说在整本书里面涵盖的内容太多,每个主题都很大,且是高度浓缩的词语,实际上需要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才容易被记住。

死记硬背以及现在学校里面的教育强调的是记住事实,而不是记住联系,这种方法以提高存储强调为目的,Elizabeth Ligon Bjork(美国心理学教授和认知科学家) 强调:“在记忆上应当关注提取强度,这就需要将一条信息与尽可能多的其他有意义的上下文联系起来,他们互为线索,互相提示。”基于此理论推导出来的意思是:如果你想记住某一条信息,那么这个信息应当被理解,同时按照某种意义和你已有的认知建立了联系,一旦这个信息被正确的线索触发,这些信息将可以很稳定的被提取出来而不会遗忘。《增广贤文》里面涵盖很多的人生哲理,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很多这本书里提到的经历和场景,孩子们大概率还未能接触到甚至是听闻过,因而他们无法将读到的内容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按照 Elizabeth Ligon Bjork 的研究表明,这些知识容易被遗忘掉。

其三:如果反复背诵呢?

《增广贤文》的篇幅不算小,如果一个人能记住这里面的一切,实际上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为大脑被这种记忆所淹没,从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关键的事情上。大脑主要是用来思考,而不是用来记忆,如果用来记忆的东西太多,那就容易耗费心理能量比如意志力能量,而一旦耗费大部分的心理能量后,用于思考的能量就少了,换言之,人们可能就放弃思考,或者感觉累了,需要休息。在没有理解内容的前提下反复背诵,耗费了巨大的心理能量,是一个不好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增广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