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镜:曼陀罗绘画疗法》(三)

《心灵之镜:曼陀罗绘画疗法》由陈灿锐、高艳红著。

陈灿锐,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分析专业博士,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理事,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现为广州医科大学教师,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被誉为“曼陀罗绘画第一人”。

高艳红,应用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荣格心理类型及MBTI技术,现任职于华南理工大学。

上 篇  基础篇

3.  荣格与曼陀罗

1912年,因学术观点的差异,荣格决定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在关系破裂后,四十多岁的荣格遭受着大量幻觉及情感的冲击,随时有被无意识吞没的危险。因此,他体验着如精神分裂患者一般的痛苦。

为了保持自我(ego)的现实功能,荣格进行曼陀罗绘画及积极想象,把遭遇无意识的种种经历记录在《红书》中。后来,他对这段时期的经历进行分析,其中形成的自性理论学说成为心理分析学派特色。

3.1 荣格的曼陀罗

通过几幅荣格重要的曼陀罗作品,我们试图来理解这位心理学泰斗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来理解荣格是如何实现自身的心理治愈。

1. 荣格的第一幅曼陀罗

《万物体系》

荣格的第一幅曼陀罗是在1917年绘制的,名为《万物体系》(Systema Munditotius),如上图。在那一段时间,荣格是一名关押在英国人的营地长官,他每天早晨都在笔记上勾画曼陀罗图形。

心理分析师Harms(2011)分析了这幅曼陀罗,认为荣格表面似乎是在为世界物种定位排序,实际上是通过象征的方式在努力构建内心的平衡与秩序。

2. 曼陀罗绘画中期

《四位一体》

在面对无意识和自我治疗的中期,《红书》中有两幅曼陀罗可以代表着荣格内心世界的转化。这两幅作品也经常被引用在他后期的著作当中。

第一幅《四位一体》,其中心有一个太阳,太阳周围有十六个圆球及装饰品,最外周有四个小圆,圆中各有一人的图像,如上图。

在《荣格全集》中,他的分析如下:“它们表示了人格的四个方面,或者说是属于自性边缘的四个原型意象。两个女性的意象不难认出是阿尼玛原型。老人对应了意义与精神的原型,而黑暗地狱的形象是智慧老人的对立面,成为神奇(有时是破坏性)的路西弗元素……圆圈外用四种颜色所绘制的十六个圆球来源于眼睛,它们象征着意识的观察与分辨功能。同样,在另一个圆中的装饰品都朝向内部,如同把外面的内容倾注至中心一样。另外,外周的装饰品好像是从外界接受事务。这就是在自性化的过程中,把早期投射的能量流再一次回收并且整合至人格中心来。”

从这幅曼陀罗来看,荣格能够把难以名状的无意识心理特质(阿玛尼和阴影)用清晰的意象表达出来,并试图整合,中心的太阳象征后来他所认为的自性(Self)的原型,自此,荣格开始流露出他的自性理论。

《星星》

另外一幅《星星》曼陀罗绘画是上一幅《四位一体》的延续。荣格对它的分析是:“和前面中心为太阳的画相一致,这一次用星星来象征着中心,这是非常典型的意象。太阳是一颗在天空中能够发光的星星,展现了内在的自性,代表内心自性的星星呈现在紊乱无序的无意识中。该画用四种颜色来强调四个方向辐射的结构。这幅画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我把自性的重要功能定义为对抗紊乱。”

这幅画的重要意义在于荣格内心的紊乱已经开始得到整合,它让荣格更明确了自性整合对立、混乱的功能。

3. 曼陀罗绘画后期

《永恒之窗》与《黄金城堡》是荣格曼陀罗绘画后期最重要的作品。

《永恒之窗》

《永恒之窗》是荣格根据他所做的梦境而绘制出来的,这个梦记录在自传《回忆·梦·思考》中。在这本书中写道:“通过这个梦,我明白了,自性就是方向与意义的原则和原型。其治疗性作用就隐含其中。对于我来说,此刻的顿悟就是要通往这幅画的中心,这一过程拥有治疗的作用。而有关我本人的神话也在这细微迹象中产生出来了。”

《黄金城堡》

《黄金城堡》是荣格最后一幅曼陀罗作品,绘制于1928年。

在《回忆·梦·思考》中,荣格写下了他当时的心情:“画完画后,我问自己‘这画怎么中国味道这样重?’我渡过对于其形式和颜色的选择印象很深刻,而且外观上没有什么中国画的东西,我却觉得很有中国画的味儿。……”

至此,可以看到,荣格内心已经呈现和谐有序的状态,并能够通过这些曼陀罗的绘画理解内部心灵与外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此后提出了共时性原则)。

3.2 荣格的心灵转化

从这五幅画具有代表性的曼陀罗作品及后来荣格对自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曼陀罗绘画所带来的心理转化过程。

3.3 绘制经历的意义

首先,曼陀罗——自性理论成为心理分析基本特色。

其次,自性理论成为划分荣格学派的重要依据。

最后,自性理论成为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石。

总之,心理分析理论的核心部分源自曼陀罗绘画技术,可以说曼陀罗绘画与心理分析理论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同时,曼陀罗绘画使荣格心理分析在心理学中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

感恩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灵之镜:曼陀罗绘画疗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