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你不再是我儿子”读后感

原文链接:“结婚后,你不再是我儿子”:这位婆婆的一封信,刷爆朋友圈

【摘抄】
1.“她就不能像别的大妈那样,跳跳广场舞,旅旅游,别一天到晚盯着咱们!”
“她是我妈,你让我怎么办?”

  1. “妈妈知道你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但父母子女一场,本就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下决心从你们的生活退出真的很难很难,但这是我们承担应负的责任,也是对你们最好的祝福。”
  2. “你已经渐渐长大不需要我了,也代表着妈妈该退出你生活了。现在妈妈已经决定和你爸去过自己的生活,接下来的人生你要开始自己做主啦。但是爸爸妈妈家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你想吃妈妈做的饭,随时回来,我们永远在你身后。”

【读后感想】
这篇文章写到妈妈送给儿子三句话,我对后两句理解不深刻,故只谈第一句。

原话:结婚之后,我们“不再是一家人”(个人认为打上引号更容易不被误解)。
解释:“从你结婚那一刻开始,你就已经从我们这个大家剥离出去,组建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妈妈说的这个小家,是要两个人共同努力、相互体谅、相互扶持到老的。”
“如果妈妈继续参与你们的生活,对我们大家和你的小家,都是一种伤害。”

婆媳关系问题,无论从影视剧还是现实家庭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感受过、体验过这种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冲突。今天想从婆婆角色职能转变的角度提供一种理论分析的视角。我觉得这其中涉及到一个角色职能调整的问题。
首先,婆媳关系问题并不是两方关系问题,而是三方关系乃至多方关系问题。这其中涉及到的角色至少有婆婆、儿子、儿媳。三种角色彼此的关系有母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婆婆在儿子结婚之前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母亲从小要照顾儿子,很多情况下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而在儿子结婚后,对于儿子来说母亲依然是母亲,只是此时母亲这个角色承担的岗位职责应该要改变。不再是继续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至少对于孩子来说还是要有意识地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如果之前孩子还没有这种独立生活能力,至少结婚后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其实最好是提前训练这种干家务的能力,长大后再学生活技能不是不可以只是会慢很多,如果从小一点不接触。
其次,婆婆角色岗位职责转变的背后是放手意识的觉醒。婆婆确实在儿子婚后要逐渐有一些界限意识,在明晰了界限之后自然也就会放手了。界限意识可以分为领地界限和关系界限。
第一,领地界限,比如说对于儿子和儿媳居住的房间婆婆可以有意识地少进,或者说不怀着帮着做点什么的热心肠进去。因为那样往往可能好心办坏事,像文中所说妈妈进来房间“把我没用完的护肤品都扔了”。婆婆觉得是在帮忙收拾屋子,但是却把妻子还想再用的物品直接扔掉。再比如可能觉得柜子很乱,帮忙整理了一下,结果儿媳回来发现东西不好找,原来位置上的物品不见了,就会由于不适应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都属于婆婆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如果确实进屋去了,那也要对房间的物品有敬畏之心。可以常想:“虽然他是我的儿子,但他的东西是属于他的,我尽量不要去动,否则动乱了,他和儿媳必然会埋怨于我。”
第二,关系界限。婆婆对儿子来说是妈妈,儿媳对儿子来说是妻子,双方都会关心、关怀儿子。当婆媳关系本就不好时,有时候婆婆“过度地关照”儿子吃饱穿暖就会让儿媳更加感到反感。当然关系界限还有很多点,是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在此不展开论述。

具体来说有几点可行性建议。

  1. 多交流探明需求有助于少帮倒忙。文中所说洗脏篮子中的衣服的问题,婆婆可以多问问,探明需求,需不需要洗。其实父母总想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做点事情。慈禧有句诗就写得特别好:“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在帮忙的时候要想一想这么做是帮了儿子和儿媳还是给他们添了麻烦?
  2. 婆婆儿子妻子间作为一家人要开诚布公地沟通,避免成见越积越多。千万不要碍于面子,或是基于辈分的问题不方便沟通,这样矛盾会越积越多。谈一谈彼此的感受,不适的地方双方如何调整。我觉得现在遇到婆媳关系问题,都是妻子推动丈夫去找婆婆谈。但是丈夫又不想谈或是谈了,但是婆婆会错意理解不了,就很难达成共识,此时妻子就会堆积下很多怨气。信息传递过程中本来就有信息差,你想说的和对方理解的本来就会漏掉信息,儿媳转述儿子,已经漏掉了信息,儿子再转述婆婆,表达本身就会漏掉信息,再加上接收方理解也会有信息漏掉,就又不知道会少多少信息。而且这样的信息转述沟通效率太慢了,为什么大家不能坐下来一起平心静气开诚布公地聊聊呢?现代社会中这种场景太少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结婚后,你不再是我儿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