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化错”课堂——从书本走向现实

      华应龙老师——这位从书本、从视频走进现实的大师,今天我们终于相遇了!亲切、谦和、博学、善思、严谨、执着……讲座时他像个父亲、讲课时他又像个孩子,他那谦虚的态度、思考的习惯如磁场吸引着一位位成长者。

      这次深度学习的主题围绕“化错”开展,虽然今日初见,谈起“化错”,我却有着深厚的感情,五年前有幸接触华老师的视频讲座,爱笑、爱思考的华老师深信着“错误是有价值”的,老师们不要害怕学生的“错”,而要鼓励学生敢于“识错”、“纠错”,今天他和他的工作室成员现身说法,把“化错”课堂搬上讲台,堂堂精彩、堂堂惊喜,让我忍不住记下这些可贵的“化错”片段。

半条被子——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半多一点和一半少一点”

      在“分数”课上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老师们都会极力纠正吧,因为这不算“平均”。然而,华老师的课堂上,他这样做:抛出问题“谁能作为知音帮他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作为老师的我竟然一时不知怎么接,而后排一位男生却说“他可能在想女红军把‘一半多一点’给百姓,把‘一半少一点’留给自己吧”显然孩子的回答超出了预测,孩子原来会这样想,此刻,我不得不感叹多么美的错误啊!华老师面对错误忍住没有说,最终成就了这个感人的画面,故华老师那句“科学研究表明:能憋住不说的人,将来一定会有大成就”,是说给一些孩子,也是说给我们老师的。

华应龙老师

      “三分之一、六分之一都对”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总是给孩子讲“这样是正确的”、“这样不正确”,印象中,数学中的确定就是底气,而华老师在布置“平均每位女兵盖多少被子”问题后,孩子的答案出现了“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两位孩子同时配有图例,实际上,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偏向于“六分之一”,也许是因为考虑到最初提问题时的那句“如果一条被子可以用‘1’表示”,这个整体自然就视为一整条被子,而华老师没有纠正这个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两种答案的意义上,孩子有理有据地讲出了两个答案的不同,自然也明白了意义的不同,这不就是对分数意义最好的解释吗?

黄彪老师

      “再看72÷2可以吗?”

      黄彪老师在设置“和差问题”题目中,孩子直接除以2的做法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判断“错”,当时的黄老师没有过多评价,而在第①,第②种方法出现之后,他回头看向“错误”的方法,又问“再看72÷2可以吗?”孩子们迟疑了,原来通过线段图可以解释这个算式的含义,相比这个方法更巧、更灵活,“出错”孩子的自信心就这样被一点点举起,看来“化错”是需要时机的,“化”与“不化”要结合“生长点”。

蒋守成老师

      学习很紧张,而学后的思绪却很长,为什么要“化错”?什么时候适合“化错”?怎样巧妙地“化错”?这些问题还在我的脑海盘旋,也许明天、也许等到自己更多地实践,才能领悟真正“化错”的真谛,期待这一天早点到来,期待通过这场“看得见”的研修,碰撞更多的智慧,丰满更多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领悟“化错”课堂——从书本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