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你做个冷淡的人”

最近在和同学的聊天中有句话是让我比较感触的,原文是:既然不喜欢那么地迎合,逢人即笑脸,那么就没必要为了这样而成全别人,让自己负压太大。

白岩松在《白说》一书中说:“其实,走,正常;不走,也正常。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不用为离去或留下说一些太大的词汇。于我,原因很简单:新闻还在这儿”

是啊,要让每个人都感觉舒服,要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要脸上时刻洋溢着笑容,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太累了,甚至可以累到你没有办法喘一口气来。

适当做一个“冷淡”一点的人,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把热情放在更值得的事情上。正是对无关之人的冷淡,才成全了对亲近之人的温暖,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精力,难道不是嘛?



你们也许有注意或者也经历过,随着年岁的增长,大多数的我们都越来越不爱讲话了?或者说没有什么共同的话题去引起共鸣?

为什么闺蜜之间的聚会可以真正做到“蜜”尽可言;兄弟之间的碰面无话不说?而相对来说同学、同事之间的聚会只是少许的“拉帮结派”?

这让我想起来刚上大学那会儿,班上大多数是北方的,少许南方的朋友,而我和我的室友则是邻省,这样我们就有许多的话题可以聊,可以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因为这些都是相互熟悉,并且可以做到如数家珍的,才会有话可聊。但是相对于北方的同学,我们则没大多去了解去谈天说地。

到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这两个“南方的同学”在他们眼里是所谓“内向”的。

我对这个控诉,无力反驳。不是装高冷,而是,我们着实无话可谈,而那种为了跟别人拉近距离而去费尽心思找话闲聊的感觉,让我觉得痛苦不堪。却在我们的那个小小的朋友圈里,我基本不会冷场,时常还聒噪不已。

所以啊,有时候遇见,却每个人都低头拿着手机,并非就是我们不健谈,这前后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只是于我们大家而言,你不是合适的听众,我们聊不来罢了。



我们都只是把自己的热情付诸给自己亲近的人,在此之下的盈余才有了微笑予你的礼貌。

不用刻意为了聊天而扯话题维持对话,跟聊得来的人,哪怕只是一句:今天天气真好。彼此也能愉快地聊下去。跟一个不合适的听众口沫横飞,久了,自己也会厌倦。

其实世界也没有那么糟,有时候,享受一下一个人的孤独,健身、跑步,亦或是看看自己喜欢的电影都可。

找不到人来诉说,那就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心情感悟咯,也挺好的,不是嘛?

起码,这比那一场会让彼此都尴尬和毫无收获的对话要来得心里舒服,你说是吧?

“十有八九的欲言又止,在日后想来都是庆幸;绝大多数的敞开心扉,事后往往都是追悔莫及。”


与其费心费力地去维系,去讨好,不如把圈子变小一点去变得简单一点。因为真正好的关系,一定是不费力的,也只有这样,彼此携手同行的路,才能更长一点。

毕竟低质量的社交,远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呀。


想想我们已经走完的小小小半生,也说过言不由衷的话,也做过不符本心的事。最后时至今日也没有完成多少,或者说根本就是挂在那边让人看的,真的很累吧?

总想着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总愿着所有事情都能有个完美结局,但生活本来就是悲喜交加、祸福相依呀。

正是由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折惊喜,才有了我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呀。


一帆风顺对谁都是不可能的,我们都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活,所以总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还有那些值得自己付出的人。

对不关己的人冷淡一点,才能明白,自己要把热情给谁,要把温柔放在哪里。

先有能力爱自己,再有余力爱别人。

私以为,人生前半场,做的是加法,不断地有人从你身旁路过,说了很多话,也做了很多事,但还是避免不了迎来送往,因为相聚和离别,都是生活的常态,这我们都知道。

但是后半场,我们就要主动学会为自己做减法,想不通的事,聊不来的人,该放就放了吧,该忘也就忘了吧,不用给自己减负,不需让自己负重而行。

别人的人生,不需要你强加干涉;而你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来选择,需要自己来下笔。不需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只要在尽力达成自己的期待,不负自己。

一件事,你不想做,那就不要答应帮忙,明知你会为难也没有事先说明却还是提出来的人,没有为你着想,所以你也不需为他忧虑;一个人,你不喜欢,那就不要逼着自己虚以委蛇。真心多一点,简单就好。

这里并不是说一定要那么狠心绝对固执地对待一件事情噢,具体的分寸还需要自己去把握去度量吧。

有意义的善良在于带点锋芒,有价值的帮助在于带点底线。有选择性地对别人好,恰逢好处的冷漠,点到即止的关心,才是最好的社交原则。

不为难别人,更不为难自己,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劝你做个冷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