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经济学

当过度肯定人的社会性而来否定人的个别性时,它就倾向于同一性而忽略了人的差异性,这如何能谈得上让差异性由各自不同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是个人组成的社会,个人又是社会的一分子,持社会价值同一性否定个人相对性之个别性,而又无视社会同一性中包含个人的差异性,不确定主体性与对象性的数学逻的集合关系,泛泛而谈价值,就会让社会中的个人迷失了自我,这逻辑本身就不合理。

        首先,个体的差异表现需求的差异,在不同的生命状态,个人之间对同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是不同的,比如说喝水,一个宅在家中不运动的人与经过一场激烈运动长跑大汗淋漓的人之间的喝水量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分别处于在饮用水充裕的情况下的城市里与缺水资源状态下的沙漠中的两个空间之间更是不一样,可见,差异不仅仅是在不同人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个人不同状态下或不同空间之中。所以,需求量的变化导致了需要满足的物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变化。

      需求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劳动力自身的在再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对满足需求的供给不平衡导致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不均衡所致,因此,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关系都可以归结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失衡。从人的衣、吃、住、行等等的供求关系都可以用空间的结构解释。比如,衣服的需求,首先是需要制造布匹,布匹的大小面积存在着长度与宽度,而衣服的制作则以人体的体积和结构空间为依据。比如,生理上由于缺氧、缺水、饥饿导致了这些维持生命的劳动力耗费与补偿不平衡的物质、能量结构空间的缺乏。比如,在起居生活中,对房子不外乎环境、地段、居住人口密度、居住面积等空间的需求,空气污染严重超标的环境谁也不太愿意住,这已经是危胁到了劳动力再生产也即生命生存的问题,不过,有人可能为了劳动力的发展而赚快钱会暂时在这种环境居住,但这不是长居久处的权宜之地,有钱了谁都想住靠山环水的空气新鲜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居住优美的小区。在地段方面,教育环境好的学区房、出行方便的地铁口边、购物便利的商业区、游玩方便的旅游区或其它能满足自身需求的社区配套齐全的生活便利区都是属于地段。在人口密度方面,有人喜欢热闹有人气的环境,也有人喜欢清静优雅的环境。面积方面,有社区面积与居住面积等要求,这个也是人们的空间需求,谁不喜欢宽敞明亮又通风的房子。可以,就目前所了解的几乎所有的影响使用价值的供求都是空间的问题。

      可见,人类随着劳动力维持再生产与发展的需求层次的提高需求空间也是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过程,这主要是在一定时间内主体可支配的劳动力所产生的使用价值或劳动生产力(简称能力)提高,从而劳动生产的满足需求对象可现实的产品供给量提升的缘故。可见,需求实现的需求量必须是可支配的需求量,是供给量与需求量的一致均衡上升发展的空间发展,而需求对象与主体劳动力产生的供给量的一致就是一种平衡状态,当劳动主体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劳动力生产力提高产生的产品或商品供给量提高时,就要提升需求对象的层次空间。

      供给量与需求量的供求关系,与人的劳动力(人力)需求量的供求关系是并不一定同步。但这个是在不一定中有存在着一定,因为,人的劳动力商品也是商品!就是说一些不是太需要借助外部物质的生产资料而是直接以耗费劳动力并在过程中供给产生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者这些需求对象时,供求关系就必需一定同步了。比如,一些面对面的劳务行业,像教育、保健养生、性行业。。。等等,尤其是后者,严格来说婚姻爱情也是一种商品买卖关系。当然,这里不多做详细描述,具体可以参看本人在论坛上相关的几篇有关“性”与“爱情”的经济学原理!这些可能超出了颠覆了大家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解,我们可以先放一放。

          下面我着重描述,你可能想说的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物力)与需求的商品供求关系和人的劳动力(人力)商品的供求关系是否同步的问题。为了方便数学逻辑推理我们设在产品的保质期(t)内一定时间(T)中,需求率为f′,供给率为f,需求量为d、劳动力为N、时间为T、供给量为q,保质期t,供求系数为Z。那么,学过经济学的人应该都承认一种商品之所以会价格上涨,往往就是因为需求率f′(f′=dt/NT)的增加大于劳动生产率f(q/NT)的缘故,即供求系数Z=f’/f>1,由于供大于求,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在支付能力一定时,产品供给量会出现卖不出去从而供给产量过剩使部分不能转化为具有满足人的需求的使用价值,这时,如果想再让促进市场扩大消费需求率f',一方面是延长商品的保质期(包括耐用性),因为商品的保质期的延长让消费者在还有支付能力时,敢于多买一些以待备用,这有利于减少增加交易成本的耗费,交易成本在本质上主要体现为劳动力N与时间T的递增,减少增加交易可以增加劳动力N与时间T的剩余,使这些劳动力N与时间T可以转化为去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满足其它商品的需求量,但如果商品的保质期不变或家里延长保质期的储存空间工具(比如,冰箱空间不到),消费者的需求率(f'=dt/NT)就不能满足实现,而只能把需求率降到自己能达到的必要状态的需求量,这是对消费者而言。而对于供给方而言,由于供给的产品量q没有办法延长保质期的方法来促进市场的需求量d就是赶紧降价处理产品,不然在保质期过后产品就会烂在仓库或增加库存中成为对没有满足市场需求的没有使用价值的废品,当废品的数量达到一个边际使成本的边际递增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后继对其的处理也耗费增加成本与产品或商品的价值相抵消时,整体上的使用价值超过边际为零时就会向负的使用价值,以其这样不如减少投入劳动力N和时间去劳动生产产品从而降低供给量以避免盲目生产导致的供过于求而使商品卖不起价,甚至使投入的劳动力和时间成本(或过去劳动形成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预付资本(C)大于价格(商品价值W的表现)而导致W-C=M(剩余价值)<0。所以,要在市场的供求一致即社会边际效用或使用价值为0时甚至为负数之前就必需适可而止加以控制停止再过度投入到该种商品的劳动力数量N的供给以使(老板所有的)企业总效益最大化。这样把有余的劳动力N与时间T投入到供不应求的商品生产中去,即以社会最需要最能满足市场需求或实现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以及劳动生产力的商品生产中去增加供给量,因为这时,这种供不应求的商品社会价格回报肯定要高于供过于求和供求一致的商品生产,这是由社会价值规律体现为“反者道之动”这个奖励机制产生的,这时即能达到以社会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的为公,又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的递增【(W-c)-ⅴ=m或m′=m/v)为私,从而使公与私、个别与社会统一。

    可支配的需求对象的层次空间的发展与主体的欲望是不同的,人人都有主观的梦想与欲望,但要实现就必须要有相适应的能力,否则就是空想。但一个人正是因为有了想实现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时,才会产生了激发去实现这种需要的心理欲求即“欲望",故“欲望”是一个人望向更高更好需要的心理欲求获得实现的渴望!正是因为这个才有了去实现的动机从而较化为劳动生产行为,当劳动主体意识(心)对客观存在对象(物)的认知符合实际(信息对称性)与支配能力(劳动力使用价值或劳动生产力)很高时,再高的主观心理欲望也可以转化为相匹配的客观需要层次。由此可见,“欲望越强”的人往往会因为其欲望支配的行为没有适可而止而产生亢进过度,这样才会导致《易经》所言的“亢龙有悔”,从而欲速而不达反而从高处跌落被打回原形,使满足需求层次降低与空间缩小。

        欲望与能力的匹配,就像一个杯子的容积多大,它就只能装多大容积的水,超过这个极限倒入的水自然要向外溢出,故《易经》中第十五卦,谦卦中曰:“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初六爻处于谦卦的最下面,也就是说谦虚的君子做任何事情,从一开始就要有如“涉大川"这样危险的旅行这样如履薄冰去谦虚面对而又谨慎的心态,以避免在事情快要成功时没有适可而正产生了过度的行为,从而导致边际效应递减甚至是负向的物极而反现象,这是有违天道的。故《尚书·大禹谟》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道德经》也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从欲望与能力(劳动力使用价值或劳动生产力)的匹配分折,意思是说,从事许多事情,如果减损过度的欲望投入耗费成本在边际效应递减为零时适可而止把多余的成本耗费在客观上更加必要需求的空间满足上,却反而得到了生活质量与人性境界层次的增加;如果增加过度的主观欲望却因为能力不匹配反而会得不偿失导致成本耗费和总效益或预期满足的减损。因此,劳动主体应主动在临近边际的极限时就自动选择降低支配劳动生产供给量的主观心理欲望来与自身的能力(劳动力使用价值)相匹配,以避免能力(劳动力使用价)不足够而导致满足客观实际需要的边际效用递减和总效用降低。所以,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因为强行者只会“言多必失,行多必过”不如“守中”,所以,欲速不达徒增自耗反而更加会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激励、警戒、提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座右铭)!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