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图片发自App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总持分第一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用在一“观”字,观个本来,言自己和众生本来自在,之所以不自在者,从因迷而不觉,枉自烦恼,若欲修复本来,还得起般若妙观之用,悟入本来,以慧照力参之,此修心之总诀也。

下三句谓妙观起用之法。在自性莲华,行甚深之般若法,用以度登彼岸,然岸属假名,亦无彼此,姑以迷为此岸,觉为彼岸而已。而迷觉之别,只在一心,心若觉悟,则名到彼岸之上。

“波罗”者,彼岸也。“蜜”者,到也。“多”者,上也。非此岸。非中流。非彼岸。必彼岸之上,乃名究竟,故曰“行深”。

但心不可得,依境而立,与境相对,外而六尘,内而六根,皆色也,相对即受,如风之相接而受也。既受矣,遂动乎念,是曰想,想之刹那流转曰行,于是意识中知其为风,为冷为热,一切分别,相因而起,此五事蕴结不散,是曰“五蕴”,言心境互蕴,迷而为一,流浪深入,不知所返,久习成惯,难以解脱,且视为当然矣。

于是事有成败,心有顺逆,苦乐以起,苦者固苦,乐者亦苦,以乐不究竟,一切无常,终归于苦也。

凡身受疾痛而心不安者曰“苦”,意有颠倒而心不安者曰“厄”,般若不开,苦厄未除,不名得度。

度苦厄者,度此幻心也,以苦厄皆属诸心,度心惟仗甚深般若,照见其本空而已。空者何,此心与境而已,境属幻有,心属幻立,此心境幻合之五蕴,本属凭空缘生,非有实体,如以为苦则苦矣,以为乐则乐矣,以为实,则认妄为真而颠倒矣。

以为幻,则心无所系而苦乐断矣,照见五蕴本空,心得自在矣,心即空寂,万事解脱,故名“一切”。

所言“空”者,非有无之谓空也,惟以缘会而有,其体本空,其用不无,以无自性故空,以假合故空,况照见亦属五蕴,惟不执。

凡夫不知苦厄之所自起,并不知五蕴为何物,并不知苦厄之在心而非身,更不知五蕴之本空,尤不知照见之妙法,故世世沉沦于此岸。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