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泰山封禅了?

泰山封禅,就像一道名贵的美食,能做出和品尝的,都是建立了功业千秋的君主,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这样将时代推向盛世巅峰的帝王。

这个本该顶级名厨制作和享受的美味,突然村头杀猪的屠夫,觉得自己也可以做一个尝一尝,结果整出了个四不像,直接毁了这道菜。

泰山封禅的起源和作用

泰山封禅是一种古老的帝王祭祀仪式,根据史书记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所谓的泰山封禅,是帝王的一种歌功颂德的方式,汉代班固就曾解释为什么要封禅:“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这是古代先民神灵和自然崇拜的一种形式,“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一直就是华夏民族非常重要的一种群体性活动,完全可以与以生存为目的的战争相提并论。

关于泰山封禅的起源,历来没有定论,普遍认为在华夏部落联盟形成的时候,先民就开始了泰山封禅的活动,在神农氏之前,就形成了稳定的泰山封禅仪式,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周成王等上古帝王都有泰山封禅的记载。

上古帝王为何要进行泰山封禅,其主要与华夏部落与东夷部落的长期融合与战争有关,逐鹿之战可能是上古规模最大的一次华夏部落与东夷部落的战争,但是绝不是最后一场,更不是第一场战争。

相比于南方的三苗,东方的东夷对华夏部落的威胁最大,同时与华夏部落的融合最为频繁,而泰山是东夷部落最重要的一座山脉与防御屏障,华夏对东夷的胜利,一般都是以是否能将其赶到泰山以东为标准。

在上古时期,在东边和南边,分别有两座大山,彰显着帝王的功业,一座是东方的泰山,一座是南方的九嶷山,分别象征着对东夷和三苗的战略高峰。

但因为三苗对华夏部落的影响远不及东夷,所以上古帝王在泰山的功业祭祀活动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泰山封禅就是盛世巅峰的象征。

宋真宗的泰山封禅,一个靠演技封禅的形象工程

历史上有很多闹剧,宋真宗的泰山封禅行为,绝对是能排上号的,而且是一场全国上下都陪着皇帝演戏的一场闹剧活动,堪称一大奇观。

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继位之初,重用贤臣李沆、吕端等人,轻徭薄赋,使宋朝的社会安定,经济进入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北宋自宋太宗盲目北伐辽国,遭遇惨败之后,对辽国进入全面防守,辽国对宋屡战屡胜,逐渐开始轻视宋朝,进入中原的野心再次复苏。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率二十万辽军南下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

宋真宗在刚刚走上宰相之位的寇准的坚定主张之下,御驾亲征澶州,赵恒御驾亲征的行为令河北宋军士气大振,宋军在澶州以强弩射杀辽军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辽国萧太后看到宋真宗亲政,向宋朝求和,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每年向辽国交纳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澶渊之盟后,原本就好大喜功,而又担心怕事,还有点爱慕虚荣的赵恒,心里还有点沾沾自喜,但是因为王钦若和寇准的斗争,王钦若一直攻击“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的耻辱,令赵恒就跟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王钦若作为投降派的奸臣,是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和阿谀奉承的,原本想恶心寇准,没想到连赵恒也给骂了,就看上准备补救的机会,于是和宋真宗搞了一个泰山封禅的戏份。

宋真宗与王钦若合谋贿赂宰相王旦,获得对封禅的支持,此后宋真宗就开始进入角色,开启了泰山封禅的表演,先是在承天门降下天书,然后自编自演了一出托梦《大中祥符》三篇的戏码,接下来善于逢迎的大臣就像闻到味的苍蝇,开始上报各地“祥瑞”。

看时机成熟之后,宋真宗安排男二号王钦若前往泰山准备封禅事宜,王钦若作为最早的策划人,一到泰山自然是祥瑞不断,伪造“天书”送往京师,于是赵恒选择良辰吉日后,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泰山,十月初吃饭,十七天后到达泰山,斋戒三天后,封泰山,禅社首山。

这场闹剧的最后,以赵恒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结束,赵恒也非常荣耀地成为历史上没啥功绩,强行封禅泰山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皇帝。

宋朝以后为何再也没有皇帝封禅了呢?

虽然说宋真宗降低了泰山封禅的标准,如果说就是因为宋真宗就破坏了历代帝王对泰山封禅的兴趣,恐怕有点危言耸听了。

宋朝以后,古代帝王没有再次进行泰山封禅,是因为宋朝以后我国古代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得泰山封禅失去了原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后世帝王再没有进行泰山封禅了。

第一个方面,宋朝以后,统治中原的三个朝代,一个是灭亡南宋的蒙元,一个是灭亡南明的满清,只有一个草根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作为第一个异族彻底统治中原的王朝,蒙元的统治虽然对汉族地主阶级有所接纳,但是其统治阶层主体依然信奉的是蒙古的草原文化,泰山封禅这种汉族的传统祭祀活动,自然是不会采纳。

满清在统治方式上,相对于蒙元更加的接受汉文化,但是在其统治阶级上层,是非常蔑视汉人的,不过是把汉人当做了奴仆,在这种心态下,满清又怎么会重视泰山封禅这种汉人早期的祭祀仪式呢!

第二方面,实用主义成为统治者的普遍认识,作为汉人恢复中原的王朝,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从赤贫的农民起家的,作为底层生活的群体,农民本身就是特别实际的一群人,谁能够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跟着谁。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施政的过程中,继承了农民的这种优良品质,一切以实用为主,明初的政策很多都是以简便有效为主,比如在赋税政策上,朱元璋取消了中央汇总,再摊派各地的传统举措,由各地截留所需费用,结余再发送中央朝廷。

后续明朝的治理思路也大多以实用为主,明朝的鼎盛时期集中在早期开国的朱元璋和朱棣两代,他们都有未靖之志,性格等方面决定他们不会做封禅泰山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情。

第三个方面,宋朝之后,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兴盛起来,其道德化的普世准则,宣扬的儒家神权和王权,取代了古老经学的“天命观”,一套新的伦理、伦理和信仰体系,逐渐形成,古老的以天地为基础的信仰地位降低,因为明清两代对宗庙的祭祀超过了对天地的封禅祭祀,封禅泰山这种重视“天命”的祭祀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泰山封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