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是一首古体诗,更具体一点来说是一首新题乐府。诗歌和音乐本来就是共生体,中国古典诗词都是用来唱的,直到进入格律体才真正成为吟诵体,文本体。
而在李白的时代,词牌还是“曲子词”这种相对低级的形态,无法动摇乐府诗的正统地位。我们知道王之涣、王昌龄的《凉州词》都是乐府诗,只是在格律上合了规则,我们才把它们看作律绝。
所以,这些形态的最初功用和最早的《诗经》一样,都是拿来唱的。乐府诗的写作和搜集是文人,而交给最终演唱的一般都是专业的演唱者,大家如李延年之类的,但是大部分场合下是由歌女演唱。
而歌女演唱最开始是所有风格都有,如《凉州词》之类的豪迈刚健,但是也有很多闺怨之作,而这些作品也都是由诗人创作,那么这些作品的创作诗人就要有细腻委婉的心思,写出来的诗歌才能正确地表现女子心态。
高端的诗家论雄豪可以“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论细腻可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而李白是高端中的王者。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初盛唐的这些诗人在创作女子代言体的时候,虽然也能细腻地把握女子心理,但是言辞古朴,直追先秦。但是到了中晚唐,社会风气开始颓靡,对这种女子的心理、身体的描写就逐渐进入一个极端委婉细致的境地。伴随着诗风日艳,乐府诗逐渐被更适合演唱、更暧昧、婉转、言情、艳情的词牌所代替了。
直到进入宋朝,词牌和诗彻底分野。诗言志,词调情。
我们看李白的这首《春思》,了解了上面这些诗风变换的知识,就能正确理解他的写法,体会到他工而不艳,淳朴质感的男女相思之情。
《春思》为五言,六句。就是一个小唱段: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我们在前面一篇讲“赋比兴”的文章中讲到过《诗经》的三种修辞方式。《春思》的开头两句就是非常明显的写景起兴。但是李白的这个开头起得非常有意思,他起笔写的并非就是女子所眼见的景色。
“燕草如碧丝”。燕地在当时是苦寒之地,也是男丁徭役之地。所以这里写的是咱家男人啊,看到燕地的草绿了起来。这里面是有典故的,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里化用了楚辞句子,浑然天成,不留痕迹,取的就是见春草而思归之意。实际上写的是我的夫君,看见燕地的青草,是不是也思归了呢?
“秦桑低绿枝”。因为燕地在北,所以秦地的春来得要更早。燕地的草刚初发,而我居住的这里,桑叶早已茂密青翠得压低了树枝。一句一地,两相对照。用碧草的“思”刚刚出现来凸显自己对夫君的思念如“秦桑”更盛。
三四句就自然而然地接上了,这两句仍然是一人一句,对比着写的。进一步表明心意,这也是首联起兴要达到的目的。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你刚刚想家的时候,我已经想你想到愁肠百结了。
根据普遍文法,前面通过写景表达了相思,就要进入转结了。而诗仙的这两句转结,是真正的神来之笔。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这两句看是转开,好像和前面所说的与夫君两地相思的事情没有关系,其实不但合回了前面首联,用春风回应春草,秦桑绿,同时用这种看上去荡开一笔的方式,说明了女子的愁绪从何而来。正是春风入室,吹动罗帏这一瞬间的动态,撩拨了女子的心思,激起了她对远在燕地未归丈夫的殷殷思念之情。
而这种与春风对话,将春风拟人的艺术手法,也十分新奇,春风会不会应答?当然不会。这种多情诉与无情听的落差,正是女子细腻心理感触的完美再现,虽然没什么道理,却是真实可信的。
这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特征——无理之妙。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的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但是这种妙处需要诗人极强的心理感知能力,即使表达出来,也需要读者共情,能够容身入境,真切感受到诗人表达的女子心理状态,才会明白妙处所在,对李白的这种艺术手法叹为观止。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李白的闺怨诗和后来的闺阁之词、莺莺燕燕之类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春思》的诗风毫无疑问取法《诗经》——热烈却淡泊,纯正不妖冶。
是以萧士赟赞说:
燕草如丝,兴征夫怀归;秦桑低枝,兴思妇断肠。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此诗可谓得《国风》不淫不诽之体矣。
不淫不诽的相思闺怨,可谓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