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6

传习录卷下

 

【二七〇】佛家养心不入世

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王应昌云:“看做幻相,绝不与世干涉,与那夜气时奚别?无事做幻相,有事亦做幻相,与尝如夜气一般又奚辨?”(参看二六八节)


 【译文】 

   有人问:“佛教也十分重视养心,但是不可以据此治理天下,这是为什么?”

   先生说:“我们儒家所说的养心,从来也没离开过具体事物而去空谈养心,只是顺应它的自然天性,这就是功夫。佛教却要杜绝事物,将心当成幻相,渐渐地便进入到虚无空寂中去了,他们与世间再没有什么联系,因此不可以据此治理天下了。”  


释疑:

末法时代已和佛祖初心渐行渐远,现实中佛家养心不与世干涉,选择旁观天下;而儒家是担荷天下,养心是顺应天理自然,保持平常心,做到顺其自然即可,讲求的是心尽而家以齐,国以治,天下以平。

其实佛儒两家在最根本处是一致的,佛家要解脱痛苦,儒家追求孔颜之乐,禅宗讲明心见性,心学讲光明良知。都是要回归本体之乐。

释氏修道旨能普渡众生;儒家讲明心旨在教化黎民。根本上原无些子差别,只是被后世僧俗错会了,人心不古,背道而行,离得太远了,很难甚至根本无法恢复佛祖初心。大略好似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治论。

本节先生当是与时俱进,应机而言,并不是全盘否认释氏。


精讲摘要:

我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是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和道是旁观天下,儒家是担荷天下,所以提倡心物一元,要离了物,心也不存在,我们是不离开、不拒绝事物的。佛教是要尽绝事物,然后把心看成幻象,无明的发用,都是幻的,如幻如梦,渐渐进入到虚寂去了,便与这个世间没有交涉了,所以他可以据此治天下。

阳明先生对佛的理解就是修身养性,修炼思维。把功夫练成了,回来为广大同胞做点实事。


批注:

①养心。《孟子·尽心篇》第七下,第三十五章云:“养心莫善于寡欲。”《离娄篇》第四上,第十九章云:“若曾子,则可谓养志矣。”


②参见《顿悟入道要门论》:“夫法虽无种性,应物俱现,心幻也,一切俱幻,若有一法不是幻者,幻即有定;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义不立。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十五套,第五册)


③参见《重修山阴县学记》:“夫禅之学,与圣人之学,皆求尽其心也,亦相去毫厘耳。圣人之求尽其心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吾之父子亲矣,而天下有未亲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君臣义矣,而天下有未义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夫妇别矣,长幼序矣,朋友信矣,而天下有未别、未序、未信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一家饱暖逸乐矣,而天下有未饱暖逸乐者焉,其能以亲乎?义乎?别、序、信乎?吾心末尽也。故于是有纪纲政事之设焉,有礼乐教化之施焉,凡裁成辅相、成己成物,而求尽吾心焉耳。心尽而家以齐,国以治,天下以平。故圣人之学,不出乎尽心。禅之学,非不以心为说,然其意以为是达道也者,固吾之心也,吾惟不昧吾心于其中则亦已矣,而亦岂必屑屑于其外,其外有未当也,则亦岂必屑屑于其中。斯亦其所谓尽心者矣,而不知已陷于自私自利之偏。是以外人伦,遗事物,以之独善或能之,而要之不可以治家国天下。盖圣人之学,无人己,无内外,一天地万物以为心;而禅之学起于自私自利,而未免于内外之分,斯其所以为异也。今之为心性之学者,而果外人伦遗事物,则诚所谓禅矣。使其未尝外人伦遗事物,而专以存心养性为事,则固圣门精一之学也,而可谓之禅乎哉!世之学者,承沿其举业词章之习,以荒秽戕伐其心,既与圣人尽心之学相背而驰,日骛日远,莫知其所抵极矣。有以心性之说而招之来归者,则顾骇以为禅,而反雠视之,不亦大可哀乎!”(《全书》卷七)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19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