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性格属于内向型,不太喜欢与人社交,除非是特别熟悉的朋友,一开始我很反感自己这一点,但最终却又成为了我的优势。
我妈是个热爱社交的人,小时候我一度认为不爱社交是一个贬义词,现在发现,不爱社交其实没什么,只是生活的其中一种方式,只要善于利用也会成为你的优势。
问题来了,如何把内向、不爱社交变成一种优势呢?
那就要倒推过来,外向的人喜欢往外跑,内向的人喜欢家里呆着,往外跑自然就要和各种人打交道,这种成长的方式往往取决于你认识的是什么人。
如果你认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朋友,经常出去和他社交,很容易也慢慢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进步。但是,如果你认识的是酒肉朋友,那就对自身的成长没有太大帮助,甚至变得越来越不爱学习。
其实对于内向的人也同样如此,你在家做什么事情,就决定了你交怎么样的“朋友”。
当初内向的我,喜欢宅在家里,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打游戏!从早打到晚,天天都和这个“游戏朋友”玩耍,再后来慢慢认识了“动漫朋友”,天天沉迷看龙珠和海贼王,浑浑噩噩的生活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
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读书朋友”,他让我打开了新的大门。
从此之后,这个“读书朋友”让我充分发挥了内向者的优势,因为我喜欢待在家里,那如果待在家里的时间全都拿来读书,那宅反而成为一种巨大的优势,我只要在家,就是在学习,那我会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时间去进步。
比外向者更为有优势的地方在于,外向的人往往出去社交不一定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或者是有价值的朋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被动的选择,甚至是你自身条件匹配的朋友。
假设你能力值只有5,那你认识的朋友大多数情况下也是5左右,而不会超越你自身条件太多,因为10分的朋友未必喜欢与你5分的朋友去玩耍,他们也一定是找10分左右的朋友。
就好比5分的你,很难和80分的马云成为朋友,除非你提升自我,让自己的水平慢慢接近80分,以后才有机会和马云在同一个饭桌上。
内向者的优势是什么?
内向者可以随便选择自己的朋友,因为你的朋友就是书本,我可以挑一本50分的书看,也可以挑一本80分的书看,这往往取决于我自己。
不过,你首先要认同书就像朋友一样,而且书往往比朋友更好,因为是某个名人将自己大半辈子的经历浓缩成一本书,而且还经过了不断地修订,最后汇集而成。
段永平用了62万美元拍卖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段永平总结道:这不是一单生意,我不是想向他请教什么,他也没有什么秘密要告诉我。他能告诉我们的,都已经在公开场合告诉我们了。我和他一起吃个饭,就可以对他的东西更关注,以后可以少犯些错误。
其实和巴菲特吃饭还真不一定学到什么,因为很多内容都已经在书里了,例如《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滚雪球》。你吃透这些书籍,比你花时间去问他问题更好。
因此,我们虽然不能和80分的马云成为朋友,但是可以透过看80分关于马云的书籍去进行学习,慢慢足不出户就能够从5分提升到10分、20分的机会。
这远远要比出去社交提升的更快,不过,如果你社交的目的纯粹是娱乐,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就好比看书不是选择能够对自己有所提升的,而是选择一些消遣娱乐性质较强的小说类书籍。
02
我一般很少看小说,大部分看的书籍都是非虚构类书籍,这些书籍能够帮助到我个人成长。
我也不是故意想要看这些书籍,而是还真的挺喜欢这些非虚构类书籍,他们非常实用,解决了我生活中很多难题。
对于虚构类书籍,看完的感觉就像看完一场电影,不能直接从里面获得些什么,也许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不是不好,只是效果来的更慢和更加间接,有时候你也未必能够领悟到。
相反,非虚构类书籍包括《沟通的艺术》、《穷查理宝典》、《把时间当作朋友》这类书籍,往往看完后有很大的收获,前提是我不仅看了,还运用了书中的知识,这才会属于你的。
在生活中经常忽略的事情都能够直接在这类书籍中获得启发,其实就像我读硕一样,读的大部分书籍也是这一类,例如《财务分析》、《公司理财》,这些对有些人来说特别无聊,对我来说看完还真的如获至宝。
03
我不会选择一些“没用”的书籍,什么是对我“没用”的书籍?就是我暂时还不需要的书籍。
例如育儿类书籍,对我这个阶段来说就没什么用,但日后某个阶段有需要,我才会第一时间挑这类书籍去看,否则更多的是选择当下对我有用的书籍,例如写作、职场、时间管理等方面。
有一类书籍我几乎任何时候都可以拿来看,因为往往越早学就越轻松,越早学就越划算,例如理财、英语、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口才、写作等等,这类书籍只要我有空闲时间都会看。
还有另外一类书籍,例如人工智能、互联网、心理学等,我都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看,之前区块链很火,我就会找一本《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来看看。
挑对的书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你看书看得再多,例如看十多本育儿书,书是有价值的,但是书对你却没有价值,整件事情最后就是毫无价值,不要做这么傻的事情。
事实上,我有一个忠粉倒是真的在做这件事情(原谅我),因为他才高中,看到我经常提及投资,他就跑去看各种投资书籍。
其实投资书籍对他当下来说未必是最重要的,他也没开户炒股,更没有本金去炒股,看这么多投资书籍有什么用呢?
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学业上,或者看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书籍,这样才有更大的意义,对个人的成长更有帮助。
04
挑选完对自己有用的书籍,也未必能发挥作用,因为很多人不懂得利用书籍,遇到对的书,也要有对的方法。
其中一点很重要,必须要重复!很多人看完对自己有用的书籍,过程虽然会感叹!哇!说的太对了!太好了!结果看完之后,没过几天就好像没看过一样,生活没有任何改变。
一本你当时觉得“相见恨晚”的书籍,你必须要多看几次,否则真的没有多大的意义。
按照遗忘曲线,你看完一本书后,20分钟后能记住的内容只有58.2%,过了1天只有33.7%,过了一个星期只记住25.6%的内容,你可以自己试一下,随便回忆一本书,能够记住的内容到底有多少?太少了!
所以要多看几遍,《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很多人都觉得不错,但好像财富观念也没有改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看的太少了。
这本书我中文版看了3次,英文版看了2次,有时候会粗略再读一次,或者挑选其中重要的章节去看,每次看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且因为我一直都在学习和进步,半年前看这本书的我,和今天看这本书的我,感受会很不一样。
有些观点半年前觉得很有道理,今天看来又觉得好像只是忽悠人,或者是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除了重复看以外,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进行输出,可以看完书后找一个朋友分享书中的内容,这个方法比重复更能加深印象,因为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你能够成功复述,其实已经代表消化了书中的内容。
如果没有愿意听你分享的朋友,你也可以自己写作,顺便还可以锻炼写作能力,或者向我公众号投投稿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