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石磨


石磨,是一种过时的加工五谷成面粉或畜禽饲料等的工具。它是人类智慧及勤劳的产物,为人类服务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由于我国工业突飞猛进,城乡购置了电动或机动的粮食粉碎机,或大型粮食加工面粉机之后,古老的石磨就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人类的生存,必须食用粮食。人类在较原始时,吃的是生食原粮,从发现火的用处之后,就开始用火加工熟食食用,再往后发明了石磨,石碾,石臼等工具,把粮食加工成面粉,面食和吃法就呈现多样化,从而丰富了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

石磨的配套设施由磨房,石磨,筛面柜,簸箕,扫把所组成。

磨房,有一间房的地方即可,可简可繁。

石磨,人们把它固定在磨房中间。石磨墩(或磨腿),由砖头或石头由泥砌成。磨盘,由寸把厚木板加成工圆盘,固定在磨腿上,磨下的粮碎粒面由它托着。

磨盘上正中,用泥灰固定着石磨,石磨由上下两扇组成。下扇磨是固定的,内面正中有一寸长左右圆铁榫固定,面上有纹形沟状磨齿,由石匠雕刻而成,上扇磨下边截面也有相同的磨齿,中间有圆形凹槽,上扇磨刚好扣到下扇磨的铁榫上,上扇磨靠中间有两个对称的磨眼,有牛眼那般大,上下通透,是进(五谷)的必由之路。上扇磨可以由人或牲畜推拉着,向左环形绕磨盘转动,与钟表相反。上扇磨外侧,对称固定两个木隼,有三四寸长,在凹槽中固定,可以用绳子捆绑木棍,人用胳膊和肚子推动上扇磨转动,上下两扇磨用石磨齿相互磨研粮食,粮食在磨齿中来回研磨滚动变碎,最后流转到磨盘上。

箩面柜,长方形,大约一米高宽,两米长。木匠用六块木板打造而成,上边一块板留一尺左右的空隙,由此往里面倒料或筛面。

推磨,需要一人或几个人干。每人用手抓及胳膊抱住木棍,肚子顶住它,共同用力推动上扇磨滚动而研。碎粮食。要磨四、五遍才能加工完。

拉磨,用一头驴或马为动力,拉动上扇磨加工粮食成面粉,省人力,速度又快。

另由一个人负责收碎料筛面。筛面者围着磨盘转,右手拿扫把扫碎料,左手端小簸箕,把碎料扫进簸箕中,再倒入面柜中的箩里边,由手拉箩,一手也可,俩手也行,来回筛动,面从箩中落入柜中。

磨房中,只要开始运作,空气就会面香四溢,如细细的白雾在房间里滚动。

我的少年时代,是伴随石磨成长的。从七八岁开始,我就成了家里推磨的一员,一直到石磨退出生活。

那时的家庭吃面,主要是靠人力,不管几口人,一般都是全上阵。

为啥要小孩子参加推磨?父母口头语是:一个蛤蟆四两力,多一个人总比少一个人强。那时推磨,白天大人挣工分干活,只好利用中午及晚上,或下雨下雪干不成农活时。大人劳作很累,趁下班后加工粮食,自然会拉上孩子帮忙推,多少能省大人一些力气,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又能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那时的石磨,不是家家都有,有的房子少或院子小的人家,就没地方安石磨,只有到别人家借用石磨加工粮食。

我家在院里一棵大梨树下,利用树冠下一块空地,安了一盘磨,不用它时,就用一个破布单子盖住磨和磨盘,以防鸡鸟弄脏磨或磨盘,在单子上压几块半截砖,以防风狂跑。用时把布单子撤去,用扫把扫净,再用抹布粘水擦一遍。

我父母一生热心善良。在平时,邻居往我家借石磨用,只要石磨闲着,谁家都可以用。因此,凡是邻居家借用我家石磨,父母亲就让我和三哥给人家帮忙推,我哥俩都较实诚而又爱劳动,从未让父母丢过面子。

在推磨时,仔细听,会听到几种声音:箩面声,呱哒呱哒,一连几十声才稍停片刻,拍拍箩震震粘箩底上的面,又继续呱哒呱哒快速筛面;石磨的磨擦声,唿唿唿,唿唿唿,不间断地响;开始原粮泻入石磨声,啦啦啦个不停,声音有些脆;碎粮洒下磨盘声,沙沙沙不间断。它们的音响又混合又分离,巧妙地奏出一曲奇特的交响乐!给劳动者带来美的享受!

石磨,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卓越功绩,却牢牢地雕刻在人类发展史的丰碑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的石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