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艺术》读书笔记

这本书通过对思维误区的一些理性分析,证实缺陷,改变自我。

读这本书的意义

自序那里写的非常好

恐惧来源于未知,为什么要了解自己的内心和世界的规律。自本杰明·富兰克林以来,电闪雷鸣没有变少、变弱或响声变低,但不及原先令人害怕了——从那时起,我自己的非理性也是这样。

这里再推荐三本书《批判性思维》《影响力》《人类简史》

书中提到的人的思维谬误有53种,可以把他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个人一个是群体。

先给结论,人的天性,渴望最节能的生存方式,不假思索的行动,从众。

关于个人

大脑仅占4%的体重,却消耗20%的能量,妥妥的能耗大户,思考是个极其耗能,乃至于浪费的事情,在一个猎人和采摘者的环境里,爱动脑子是很致命的,根据直觉和本能瞬间做出反应式应对危机四伏的世界是最优解。

而且生物不是进化,而是演化,不是鱼会长出腿走向陆地,进化大脑便成人类,而是环境,选择了什么生态位该有什么样的生物,只有活下来的。

关于群体

人类是群居动物,被群体抛弃就意味着死亡,个体物资匮乏,渴望最节能的生存方式,探明一条路以后就会一直重复,被群体重复延续形成了习俗和规则,定义规则催生出了权威,生活服从于权威。

个人观点

君子和而不同

我想说人区别于动物就是想象力,想象共同体,宗教社会国家。更进一步理性的思考,就会改变自我,获得更通透的人生。

个人心理谬误

节能

行动不假思索

选择的悖论——挑花眼

有太多选择反而不知道该如何选。

山姆超市的销售策略。帮你选择最好的,有限的不超过四种选择,除了分量太大家庭装和价格高一点。商品没有其他瑕疵是的,有所选择令人幸福。但这也有一个“度”,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

还有,不要美化未选择的路。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情况恰恰相反: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行动偏误

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

不作为偏误

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比如,为什么事实证明注射疫苗能降低生病的风险,但家长们在要不要给自己的孩子注射疫苗时还是会犹豫不决。客观看来,如果孩子后来果然生病了,应该指控父母主动伤害孩子。没错,我们感觉故意放弃不如受谴责的主动行为严重。

思想直觉感性

错误归因
1.因果倒置

因果倒置,游泳的都身材匀称,我只要游泳也会身材匀称,他们的身躯是一种选择标准,有这样的身材游泳才会快,而不是他们运动的结果。

典型错误还有钱流向不缺钱的人,家里书多的人孩子学习成绩好。关键不是书多书少,而是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的遗传基因。

2.幸存者偏差

老家具质量就是好,上百年了放现在还能用。——不能用的早都坏了你看不到。

人人都在谈创业:

认知不足的人对于创业等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你追问关联盈利模式可行性他们就会恼羞成怒,说别人都行。犯了幸存者偏差,对事以为对人的否定。幸存偏误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这属于统计学和传播学的妙用,先射箭再画靶当足够多的科学家调查某种现象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一些研究纯属巧合地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统计结果——比如喝红葡萄酒和长寿之间的关系。吸烟嚼槟榔有益于身体健康于是这些,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镭和铅受追捧的时候说他们是灵丹妙药的研究和论文层出不穷,(错误的)研究立即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这就是一个幸存偏误。

3.关联谬误

原梦之星上架一周,竞品股价暴跌20%。两句都是真的,连在一起是假的,暴跌是因为限制游戏充值的法案关联。

批判性思维讲了,辩证的思维要经过系统训练才能得到。卡尼曼由此认为,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只可惜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拍脑袋比查资料统计数据,得出结论快多了。

还有一个典型的喝水的人最后都死了,所以水是剧毒的。

4.归因谬误

爆款短视频,分析为何他能爆款。结果推原因。

问到金融危机的起因,还是那些专家们今天会给出相同的答案:格林斯潘统治下货币的泛滥、资金放贷的宽松。

5.样本差异

比如统计某个药的疗效,虽然规定了一些血压,病史的条件,但是可操作性还是很大。找青壮年,无其他基础疾病有锻炼习惯的,那么测出来的疗效自然好。

6.结果偏误

来看一个小小的思维试验。我们假设有100万只猴子在股市上投机。它们疯狂地、自然也是纯随机地买卖股票。会发生什么事?一年后,约一半猴子的投资都赚钱了,另一半亏钱了。第二年这帮猴子又是一半赚钱,另一半亏钱。长此以往,10年后大约只剩下1000只猴子,它们的每次投资都是正确的。20年后就只剩下1只猴子每次投资总是正确的——它成了亿万富翁。我们就叫他“成功猴”吧。 媒体会怎么反应呢?他们会冲向这只动物,去阐述他的“成功原理”。他们会找到某种原理:也许这只“成功猴”吃的香蕉比其他猴子多,也许它坐在笼子的另一个角落里,也许它是头朝下吊挂在树枝上的,或者也许他捉蚤子时思考的时间很长。它一定拥有某种成功秘诀,不是吗?否则它怎么会有这么出色的表现呢?一只20年来总是作出正确投资决定的猴子,怎么可能只是一只无知的猴子呢?不可能!

猴子的故事说明了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这种思维错误又名史学家错误。

三国袁绍因为一场官渡之战被定性为多谋少决结论: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

不要因为一次错误的决定,放弃思考决定的做出决定。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感性判断
1.纠结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不参与重大决策,你分手了,你为前女友付出的一切都叫沉没成本。

2.互惠偏差

我称之为脸皮薄谬误,先赠予小恩小惠,然后索取。

3.确认偏误

忽略与自己结论矛盾的证据

他们的说法如此含糊,它们像磁铁一样吸引证明,例如“接下来的几星期你会经历悲伤的瞬间”、“中期看,美元存在贬值压力”。什么叫作中期?什么是贬值压力?与什么比会贬值——黄金、日元、比索、小麦、柏林克罗伊兹贝格区的房产还是咖喱烤肠的价格?

宗教

宗教信念和哲学信念因其含糊性更是确认偏误的杰出温床,它在这里疯狂地滋生。信徒们一步步看到神存在的证明。神不直接现身——除了向沙漠里和偏僻山村里的文盲现身,从不出现在法兰克福或纽约这样的都市里——这表明确认偏误是多么强大,就连最有力的异议也被过滤掉了。

不断推翻自己。这就是科学和神学的区别结论:请你与确认偏误作斗争。

算命

同理,他说的似是而非,你就硬往自己身上套觉得很准。

【故事偏误】

我管这个叫想象共同体,这个我单独开了个标题,因为这个东西对人个体和群体思潮的影响都极大。
人们对讲故事可太喜欢了,古代说书先生绘声绘色的演绎,到以前《读者》《意林》是日本人洗七次盘子,德国工程师下水道20年旁边油纸包放着替换螺丝,广为流传的故事。
到现代以假乱真的炒作,孕妇举牌子相亲,婆婆病了儿媳妇报月子之仇只泡泡面。

共识的力量

共识没有力量?那么宗教国家民族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再说金融,任何虚拟货币,比特币,以太坊,狗狗币,说白了不都是共识,只要你相信他有价值,他就有价值。
再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
七擒孟获就是艺术创作出来的。但是是共识以后,真相就不重要了。我们不能没有故事。为什么不能?不清楚。清楚的是,在开始科学思维之前,人们先是通过故事解释世界的。神学比哲学更古老。

故事偏误是指:用故事扭曲和简化现实,它们排斥不合适编进故事的一切。

所以雍正的后宫总是很多事情,甄嬛传家喻户晓,而刘秀与云台二十八将从打天下到善终,太完美和谐了,没冲突没戏剧性,没有二创空间,所以不为人知。

基本特征谬误

基本特征谬误是指,系统性地高估人的影响,在解释某些东西时低估情境因素。
用马哲解释就是过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希特勒的错,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萨拉热窝的行刺者的错。

大家爱听这个英雄史观是源自八卦的天性,关注人而忽略环境。

光环效应

神化成功的人

给成功者加光环。大魔导师刘秀,天选之人,有谶chen预示他就是天命之子,天命之子带着二十八星宿正好对应云台二十八将。

结论: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

直觉认知

对比效应

有时候网上买东西,袜子一双八块,三双十五。一双的选项只是为了衬托三双组合很值。如果买一双,他赚的还是更多。对比效应是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

现成偏误

现成偏误是指: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也和人进化相关,脑补总比调查推理求证容易得多。
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由于现成偏误,我们系统性地高估了因飞机坠毁、汽车事故或谋杀而遇难的风险。我们低估了因为糖尿病或喝酒这样不太能引起轰动的方式死亡的风险。
谎言一千遍。广告等某种东西重复出现,我们的大脑就很容易重新提取它。它并不一定是真的。

司机的知识

不懂原理,只会学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信誓旦旦觉得是自己掌握的知识。

回归均值

物极必反,三九天后天气大概率回暖。
撑过最困难的时期,事态就会好点,有神棍跟你说我们情况肯定还要再恶化一下,但是随后转好。
单独提这个的原因是一定要结合后面的赌徒谬误一起看。

【赌徒谬误】

这是属于概率论的东西

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00,对50名学生智商抽样,第一个人智商150,他们平均智商多少,不是100,而是101。

相信命运具有一种平衡力量。这就是常说的赌徒谬误

但独立事件不存在平衡的力量。比如抛硬币,连续正面100次,下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也是50%

一位朋友不厌其烦地在表格里填入彩票数字,他总是在填得最少的数字上打叉。但他的整个工作其实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这就是赌徒谬误。

比回归谬误的区别,回归谬误比如:假如你经历了破纪录的严寒,那么接下来的几天气温就有可能会上升。

回归均值还是赌徒谬误

结论: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

禀赋效应

一种唯心的效应,对于自己用过的东西有超过他本身价值的感情溢价。表现为

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零风险偏误】

不管风险是99%还是1%,人类都同样害怕有毒化学物的污染。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反应,但很常见。我愿意为了除甲醛付出很多额外的钱。

结论: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

稀少性谬误

这个其实是社交游戏的核心玩法。——稀缺。

给孩子一堆玻璃球,所有玻璃球都一样大、一样漂亮,闪闪发光,可孩子们都抢蓝色的,因为蓝色有个重要优势——稀少。

广告里常说:“库存清货。”广告牌上常会醒目地写道:“仅今天有售!”第一个觉得还有很多新的,第二个感觉今天不买再也买不到

熬夜,属于自己的时间稀缺,丧失对健康的判断。还有所谓穷家富路。也是对于稀缺的出门给更多路费保障。

结论: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

统计数据误导

有一位政治家说:“交通事故的数量每年递增7%。看着人畜无害。
“交通事故的数量每10年翻一倍。”这相当令人警惕。

“物价上涨5%。人畜无害。
14年后1欧元的价值只剩下了一半。令人警惕

增长率,同比环比等,或者干脆不公布,通过统计工具让数据显得严重或者看上去人畜无害结论: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你的感觉是没有用的——请你承认这一点。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或者,在增长率小时,就使用计算倍增时间的诀窍。

自利偏误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比如成绩好就是自己聪明,成绩差就是老师水平问题。一般好学生的这个偏误多过普通学生。

自我选择偏误

怎么就我堵车,倒霉,挨骂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联想偏误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我今天摔倒了就是因为早上看到只黑猫。

新手的运气

在上一章我们认识了联想偏误——将相互毫无关系的事件联系到一起的倾向。

小富靠勤,中富靠德,大富靠命第一,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你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你绝不能过于自信、自满。第二,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也许你就是这个某人。如果你在一个只有10名竞争者的市场上脱颖而出,这说明你有一定的才华。如果你在一个拥有千万名竞争者的市场上成功了,你就不应该太骄傲(比如说在金融市场上)。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认为,你只是很幸运。

认知失调

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狐狸努力了但是没吃到葡萄也就是狐狸曾经的打算与结果不符。
狐狸有3种方式可以缓和这恼人的矛盾(失调):
(1)它最终还是想办法摘到了葡萄;
(2)它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够,摘不到葡萄;
(3)事后作出别的解释比如葡萄太酸我不想吃。最后一种情况人们称之为认知失调。

为什么倾向于第三种,主要是因为人天生具有自我中心的自我认可,自我保护的倾向,比如面试挂了你不会承认是你资质不够,而是现在就业市场都很差,会劝自己你其实根本不想要这份工作,你只是想再测试一下你的“市场价值”,看看人家到底还会不会请你去面试。

双曲贴现

万事有度,启示这一章的东西熟练运用马哲。万事万物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是啥,不好的是啥都可以解释。

俗语:“享受每一天,仿佛那是你的末日。”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向往,对及时行乐的向往。

但是延迟满足往往也带来更大的成就

结论: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但是自律使人自由。

群体心里谬误

激励过敏倾向

过犹不及,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河内的法国殖民政府曾经颁布过一条法令:人们每交出一只死老鼠,政府就给他发钱。政府这样做本是想控制鼠灾,但这条法令却导致人们养殖老鼠。

政府的政策经常导致这个结果

一家企业的董事会向管理层承诺,一旦实现一个目标就颁发一份特殊津贴。结果如何呢?经理们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商定尽量多的目标,而不是思考如何让企业赚钱。

比如《置身事内》如果花不完预算会导致明年预算变少,所以结算周期尾声乱花钱。面子工程做了又做,下水道漏了又漏结论: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

公地悲剧

草场没政府管理,那么大家都拼命多养羊,反正草是公家的羊是自己的。
总结大锅饭不好烧。
现在看葫芦娃又有不同的心境,三娃刀枪不入,我就穿小鞋。火娃一身本领烧不热大锅饭。水娃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挡不住别人泼脏水。

从众

权威偏误

人的天性,渴望最节能的生存方式,探明一条路以后就会一直重复,而重复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则,定义规则催生出了权威,生活服从于权威。

一群聪明人可能做个蠢决定,因为他们服从了地位最高的那个人。

在技术领域的启示,别服从二手资料,自己去看一手源码和论文。他们训练自己努力摆脱权威偏误

讨喜偏误

我叫他好孩子谬误,满足他人期待压过自我期待。
从众的一种,你只能做符合社会给你的身份框架的事情,因为狩猎时代,不合群就意味着被抛弃,而一个人是无法生存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爱默生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例如:在一个猎人和采摘者的环境里,行动得到的奖励要比思考得到的多。闪电式的快速反应决定生死存亡,长时间的苦思冥想是有害的。如果猎人和采摘者的伙伴们突然开始奔跑,跟随他们跑才有意义——不去考虑他们是否真的见到了一只剑齿虎或只是一头野猪。一个一级错误(那是一种危险动物,人们没有逃走)的代价是死亡,而二级错误(不是危险动物,而人们逃走)的代价只是消耗几个卡路里。因此犯某种特定的错误,是值得的。谁的做法与众不同,他就会从基因池里消失

今天的世界奖励深刻思考和自由行动。谁曾经被股市套牢过,谁就能明白这句话。诸位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