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被锁死阶层的底层逻辑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向上跃迁的路似乎越来越难走,想实现阶层跃迁似乎是自己一辈子都不能实现的梦想。阶层固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共识,阶层与阶层之间的铁壁牢不可破。

如果简单的把社会分为底层,中层和富裕阶层,底层就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为别人打工,遵循着工作-赚钱-消费的生存模式;而中层同样是打工者,但他们是高级打工者,具有一定专业和能力,掌握着一些资源,是公司里的中坚力量,赚着不菲的薪水,还着不低的贷款,即所谓的中产阶级;而富裕阶层则掌握着最多的社会资源,他们雇佣别人为自己赚钱,他们最厉害的不是专业和能力,而是他们的眼界和格局。

01家庭之锁

《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记录了14个来自英国不同社会阶层的成长历程,从7岁开始记录,每隔7年记录一次,从7岁一直记录到63岁,跨越半个世纪的长期拍摄,向人们展示了来自不同阶层家庭孩子的一生,至今这部作品还未完成。

精英阶层的孩子进入私立中学,再进入顶尖大学,毕业后,从政或成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再继续给他们的孩子最好的教育。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迷茫徘徊,寻找人生意义。小时候最为天真可爱的尼尔在21岁从大学辍学,一度流浪,经历了较大的人生起伏。

工人阶级的托尼、福利院的保罗和西蒙没能上大学,继续从事父辈所从事的“蓝领”工作。3个平民阶层的女孩也都没念大学,早早嫁给同一阶层的男人,然后生子。

全片只有一个例外,来自农村的尼克跨越了阶层,他考上牛津大学,去了美国做科研。

我们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像是猜盲盒,巨富家庭或是赤贫之家,都有可能。我们不只是遗传了父母的生物基因,父母的社会基因也会一并遗传,而这种社会基因有时会成为困住我们的枷锁。《认知突围》里写道:贫穷真正的内涵,是父母无法给孩子他们没有的东西,除了物质,还有思维,认知,格局。

我一个高中同学小Z,第一次高考因为填报志愿失误,虽然过了本科线却没本科可上,父母一时也没了主意,劝他上个专科得了,将来再升本科。其实,小Z的表哥表姐最高学历就是专科,至今家里还没出一个正经的大学生,所以父母觉得专科也可以。小Z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复读一年,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小Z考上了一所省外的211大学,成为了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02认知之锁

如果每个人都长的一模一样,那么人和人的区别在哪里?答案是认知。人和人的竞争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但归根结底是认知的较量和智慧的比拼,大部分人之所以被牢牢锁死,原因就在于认知被锁死了。

《贫穷的本质》里提到:贫穷不仅是一种物质状态,更像是一种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富人的发家路径各有不同,但高认知能力是他们的底层核心能力。新闻里经常看到国外一些买彩票中了大奖的普通人,数年之后他们就会挥霍完这种幸运,回归中奖前的生活,甚至负债度日,这就是典型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与之鲜明对比的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过一句豪言壮语:如果把我扔在一片沙漠之中,只要有一个商队经过,我就可以东山再起。

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三思”并不是有拖延症,执行力差,而是要勤于思考,因为战略比战术更重要,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富人都是勤于思考的,而穷人只知道埋头干活。罗素说:有些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于是这些不愿思考的人心甘情愿的被锁在社会最底层。

03圈层之锁

你有没听过一句话:和你关系最密切的5个朋友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身边都是抽烟,喝酒,打牌,吹牛的人,你多半也会被同化,如果你身边的人都热爱阅读,运动,即使你一开始不习惯,久而久之你也会被同化,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你所处圈子的平均水平就是你的水平。

很多人无法实现阶层跃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向上社交的意识和欲望,他们更愿意呆在自己的舒适圈。大多数人更愿意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因为可以衬托出他们的优越感,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一个人在低层次的圈子呆久了不免被消耗,被腐蚀,但也习以为常,就像很多人爱说的一句话:“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自己算是给自己的圈层亲自上了锁,而有的人却会想着去破圈,要混到更加优质的圈子里,优质的圈子带给你的不仅是人脉,还有高人的思考方式,思维模式,视野格局,生活主张等等。所以,宁可做富人圈的穷人,千万别做穷人圈的富人。

04娱乐之锁

你下班之后会做什么?很多人的生活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可能只剩下娱乐了。是啊,工作一天够累的了,可能还要做饭,管孩子,好不容易能挤出一点时间给自己放松一下,不是合情合理的事吗?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所以被困在底层也合情合理。

人们只需要一个手机就可以联结全世界,你爱看什么,你爱玩什么,你爱吃什么,手机最了解,手机俨然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人体器官,可你别忘了你在占有手机的时候,它也在占有你。你越来越喜欢短视频,越来越喜欢刷的感觉,手机里的各种APP利用大数据和算法,你越爱看什么就越推送什么,慢慢地你成为了互联网的宠物,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奶头乐”理论的提出者布热津斯基主张: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方法之一就是让企业大批量制造“奶头”——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智能手机的时代让这种“奶头乐”的消遣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数亿网民已经自投罗网,不仅不觉得是一种社会陷阱,反而会认为是社会馈赠,是社会对于他们辛勤劳作的一种精神奖励。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对他人的关注远远大于对自身成长的关注,因此产生了大批专注力涣散,不思进取,混吃等死的人。

写在最后

如果想实现阶层跃迁,必须要先主动打开这四把锁,开锁必定是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可能要用尽数年乃至一生的时间,但一切都很值得,三代人种至少一代人得努力,如果你没有富爸爸,你可以让你的儿女有个富爸爸! 点个关注,愿你人生早日有所成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能被锁死阶层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