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个人的“爱情”悲剧(5/8)

    维特是一位有才华、重感情、向往自由与平等的朝气少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美丽纯洁的少女夏绿蒂,并对她一见倾心。可是这时的绿蒂已经和别人订了婚。为了忘掉这段不可能有结果的感情,维特离开夏绿蒂,进入了另一个地方的官场。但是官场的腐败、贵族的傲慢,使他更加悲观,他愤然辞职并回到夏绿蒂生活的地方,而此时的夏绿蒂已经结婚。爱情的挫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把维特逼入了绝望,困境中的他最后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少年维特之烦恼》


    自古以来,对于维特的爱情悲剧,很多人都默认是由于社会环境,这的确是很明显的,当时的欧洲,正是法国大革命即将暴发,资本主义思想正微露晨曦,封建社会正在走向彻底崩溃的边缘,维特这样的悲情主义者的出现,喻示着欧洲大陆社会、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伟大的历史转折。当时的这种社会环境和伦理道德使得维特的爱无法宣之于口,进而这份沉重的无法诉说给别人的爱压垮了他,使他成为了打破封建藩篱与追寻真正爱情的牺牲品。但是在我看来,维特个人的性格特征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电影剧照


一、多愁善感、感春悲秋的感伤主义者

    维特是一个有才情、性格率真、感情细腻丰富、爱憎分明的少年。正是他的这份难得的才华与细腻的情感,使得他对于“知己”的出现比别人更为在乎,爱情出现在他的生命里这件事似乎占据了他整个生活。本书开篇洋溢着生动活泼与希望,景色描写与维特的心理活动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而在后面遭遇到爱情挫折之后出现的一些景物虽是曾经带给维特生命力与希望的事物,但他的描写与前者截然不同,表现出了景物寓意随人物情感变化的一面。就像他在信中所说的:“即便是最壮丽的风景,也无法为我枯萎的心带来一丝感动。”他这种多愁善感的性格,遇上真正的爱情时,就完完全全地陷了进去,看不见周围曾经那么喜爱的景物,记不起曾经的理想抱负,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了她,而当他明白自己真的无法拥有她时,感伤的情怀使得他的整个世界蒙上了灰尘,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失望,这时,感情细腻的他只想着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去祭奠他的爱情。

二、善良纯真的懦弱少年

    这份爱情至纯至善。我觉得对很多人来说,爱情并不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不同于亲情友情,它只能说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但是维特却因为这个而自杀,是我非常不能理解的,但通过分析维特的性格,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文中有一段情节是说维特因为做梦梦见抱了绿蒂,醒来之后,就觉得自己亵渎了对绿蒂的爱。从这里就能看出来,维特是非常纯真之人。当然,文中还有许多他救济孤儿寡母、帮助老人的片段,从始至终维特都是一个非常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因为他的善良,他无法去伤害善良的阿尔贝特,因为他的单纯,他将这份爱看得过于重要,因为他的懦弱,他无法冲破世俗的藩篱去与之斗争,乃至灭绝。他能想到的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自己悄无声息的死去,然后来验证对他的爱,让他在绿蒂的心中永存。

三、这是一场“独角戏”

    我觉得本文的悲剧点在于,这份炽热而沉重的爱,既带给维特无法言喻的快乐,也带给他无尽的痛苦,但是故事的女主角却无法回应这份爱,无法清晰地表露自己的情绪给维特。无数次维特都是自己在猜测绿蒂是爱他的,这份猜测使他不停地折磨着自己。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场维特自己的独角戏,绿蒂是清楚这份爱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她不能给予回应。自始至终,维特都是知道绿蒂有未婚夫的,而他自己也不可能会去冲破这种禁锢,也正是绿蒂的态度使他觉得除了为爱而死去,别无他法。联系当时的欧洲大陆社会,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为爱而付出生命的,维特是第一人。维特的所思所感深切的表现出了陷于爱情的少男少女会有的种种情绪,这也是这本书在当时以及现在都如此畅销的原因。所以,维特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也代表了整个时代的痛苦和思考。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维特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他追求人性的自由和天性的解放,所以他遵从内心的意愿,不在乎等级观念也不爱名利。但是维特的个性(想法)跟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所以他将自己最美好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自己的爱情,这也深刻表现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文学表现人, 人是社会的人, 因此社会生活的广狭直接影响着文学表现和认识作用的大小,“一部作品认识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这部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 、丰富、广阔和深刻的程度 。”维特行为也体现了歌德的世界观、宗教观、审美观,以及他对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期望,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同时还是阶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不可否认的是,维特选择自杀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一种厌世的心态。

《少年歌德之烦恼》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个人的“爱情”悲剧(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