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容易看到别人缺点与不足,需尝试“积极关注三步法”共情理解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关于影响归因的因素有多个,其中一个就是“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简单说,就是对于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归因会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比如成败归因中,个人成功倾向于内归因,个人失败倾向于外归因。而对于别人成败的归因,则恰好相反。

更一般的推理,我们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错误、不足、过失、问题,而且会带有感情色彩的急剧放大。

反过来,则是难以看到自己同样具有的这些缺失,尽管理性上平心而论知道“人人人性平等”。

这就是自我价值保护倾向的人性特点。

因此,才有心理学家许又新教授说的人性三不主义,即“不愿意承认错误,不愿意说出秘密,不愿意改变自己”。


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消极和负面的关注别人,这是人性特点,普通人都是如此,我们自然也是体验深刻。

这样处理事情的结果如何,诚实回答的话,对于自己并没有多大好处。

想一想,当我们抱怨、怨恨别人时候,除了慷慨激昂,发泄情绪,舒展身心,“出一口恶气”,又有啥效果呢?

别人依旧,事情依旧,世界依旧。自己似乎也是依旧,最后还搞得身心疲惫,心理激动,充满负性,没有益处!

因此要更换有效对策,对策就是积极关注!

具体说,就是要接受消极——暂停消极——转向积极,可以谓之为“积极关注三步法”。

更通俗的说,就是站到别人角度,看到别人言行的必然性。


举例,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与大哥对话。在父亲病危时候,丁元英与大哥、小妹讨论父亲病重如何应对。

在丁元英看来,只要有希望就全力抢救父亲,但一旦成为植物人就放弃抢救。但是大哥严厉指责丁元英不孝,强调砸锅卖铁也要给父亲续命,“能多活一天是一天”,指出重点要讨论钱的问题。

这时候丁元英说的犀利,“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以我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的话,我就真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东西了!”

还提出这个观点,孝顺不是责任加美德,而是自然的事情。

为此他说了这么大段话:

“我不是和大哥置气,是好好说的,

大哥现在说的是谈钱的事,

如果我知道咱爹不仅是我爹,也是你们的爹,

那就一定会想到分摊责任,否则心理就会不平衡,

只要你是个人就会这么想。

我和大哥都在外面,

如果秋红在给父亲端茶倒水的时候也这么想,

他也是你们的爹,那这碗水就端不下去了,

结果就是咱爹喝不上水了。

大哥说秋红照顾父母,那么遗产都是她的,

那没有遗产的父母就该扔墙头上了。

讲责任本来就已经错了,

说孝顺再加个美德就更错了。

那应该是血缘关系的本来,本该如此!”

引用这么多,是因为电视剧非常打动人心,看到当时场面,会不由自主的赞同丁元英,而指责瞧不上大哥。

因为,刻画的大哥似乎就是耍嘴皮子的家伙,毕竟出力照顾父母的是妹妹秋红,出钱看病治疗父母的是弟弟丁元英。

他啥也不做,就会唱高调,满口仁义道德。


可是,我们细细静下来,把不以为然的大哥形象,再次过滤思考,大哥真的无理取闹吗?大哥真的让我们讨厌到愤怒吗?

记得当时我的确这个感受,为此还感动于丁元英对大哥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我不是和大哥置气,是好好说的。”

因为,换做我的话,不同意我的观点,就会愤怒相向,乃至揭人家老底,挖苦不出钱不出力,讽刺不起带头作用,只会人云亦云讲大道理。

如果换用上述积极关注三步法,可以这样做:

首先接受自己对大哥不满,认为说的比唱的好,是个人感受;

其次暂停这个消极评价,保持理性不评价、不否定、不负性,觉察这是我主观看法,换做我是大哥,我也会如此说与做;

最后,理解大哥说法其实是大多数人看法,小气自私评大道理,死要面子活受罪,也是人之常情,人性亦如此。大哥没有不管不顾父母,做了能力范围事情,指责无益,需要尊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性容易看到别人缺点与不足,需尝试“积极关注三步法”共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