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论语·泰伯》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今天在樊登老师讲论语课里学到的这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忽然觉得和2500多年前的孔圣人瞬间拉近了距离。原来,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也会有学习焦虑。

过去并没有阅读习惯,也不曾带着目标去思考和学习。所有的认知都仅限于周边环境和既有知识,而以往的学习又都以应试为主。甚至一度觉得学习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高考完就该释放天性,肆无忌惮的玩。读完研参加工作,自己可以挣钱了,那就更不用读书了。学习,如此枯燥乏味还无用的事情,简直避之不及。

而恶果就是随着年龄增长,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可自身认知低下,思维局限。即使很小的事情也仿佛如临大敌,焦虑不断,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举个小例子吧,我曾经苦苦追寻人生的意义。可认知受限,又不懂学习,扩充知识体系。最后结论:到了,谁都是尘归尘土归土,及时行乐即可。这样的思想导致自己对职业没有规划,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对自己也不够尊重,对他人更是淡漠无情。口头禅就是:一切都可以很重要,也可以毫不重要。但那个心态下,并不快乐,更谈不上喜悦,反倒是几近抑郁。以为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没有人会在意自己的去留,包括父母。却没有想过,这是因为自己害怕受伤,没有勇气直面人生,选择先下手为强,主动抛弃所有外在世界。

事业毫无建树,对待感情怯懦恐惧,希望被爱,又害怕与人太靠近。因为心中无鬼神,对生命缺乏敬畏,会对自我缺乏足够的约束。在陷入绝望期时,对长辈做不到足够的尊敬,对家人难以付出真心的关爱。在面对自己的无知与不足时,总是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一度陷入深深的自责,焦虑却也束手无策。

直至开始反思,寻找这一切失败与错误的根源。起初仅是为了解决心理问题而读书,相对狭窄的局限于心理学。后来发现,心理学书里有很多内容需要结合哲学,于是翻看哲学书。但是,要想看懂哲学书,非常有必要了解历史、地理和人文。

再后来发现,想要解决不快乐这件事。获得长久而稳定的幸福,需要懂得情绪管理、人际沟通、提高情商,适度共情。如果想要做个有道德的有钱人,还需要改变思维模式,学会经营管理与自我修养。于是希望自己能够涉猎经济学、财务、营销、管理、逻辑及组织架构与国学,从而拥有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成为一个拥有远大目标,却又能发自善心,回馈社会的人,将是一个宏大而且艰苦卓绝的旅程。

学习的过程里,逐渐直面自己的人性弱点,贪嗔痴。却也选择接纳那个不完美,甚至满是缺点的自己。不会就学,不对就改。只要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保持内观与自省。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同时根据内外的反馈,不断修正。渐渐地,变得不再那么难以自控地焦虑与恐慌。也能更好地和家人相处,有了足够的能量进行自我修复。原本急躁冲动的性格,也开始缓和,不再轻易动怒。学习,真的能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发现有趣事物的能力也在与日俱增。但同时,又有了一定地学习焦虑。因为越来越感知到自己的未知领域漫无边际,亟需拓展的能力边界难以想象地宽广。但是,相对于无限的未知来说,生命却是有限的。无论如何追赶,终究是不可能成为完人的。更何况必须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不可能一直沉迷于学习的心流中。挣钱养家,赡养父母,这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应尽的义务。于是,一方面焦虑于自己的天资愚钝,赶不上知识的速度。另一方面,学了就忘的现实,唯恐将短暂生命浪费于无用功上。

然而,孔子对待学习焦虑的方式是接纳自我。他知道浩瀚书海,自己是学不过来的。甚至即使学到了,知识也会忘记,却一如既往的极致求知。不计较得失的坚持,知识才会越来越多。反过来,如果因为焦虑就干脆不学了,那知识只会减少,困难只会增多。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思考,追求智慧,提升优化思维,是为了陶冶性情,可以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人生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不必去追寻所有未知变已知。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