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失控玩家》的结局,有着典型的好莱坞电影的特征,力求皆大欢喜,带给观众们团圆之感。
虽然作为一个观众,我对于女主最后与键盘小哥的相拥而吻颇有微词,并且狠狠地鄙视了一波编剧的直男情节——竟还以为一封情书就可俘获女生芳心,但却仍然对保安大哥的重生感到由衷的欣慰。
今天我们来聊聊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因果链假设,以及前文所提到的人生三重枷锁的具体表现。下文部分内容已经整合进收录于文集“巴别哲思堂”的《透过电影聊哲学——失控玩家竟是我,人生难逃三枷锁》中,并获得了哲学伯乐的推荐和众多朋友们的肯定,首次尝到了榜上有名的滋味。这对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动力源泉,在此先谢过朋友们的厚爱。
已看过哲学推文的朋友,可以跳过前两节,直接读第三节“失控玩家的套娃人生”,主要内容是对《失控玩家》结局的解读。
决定论的根源,在于对因果关联和形式逻辑的信奉。这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前科学界的共识,也是如今多数人的共识。
但当相对论打破了时空的绝对性,量子力学召唤出又死又活的薛定谔的猫,哥本哈根诠释给出了多重宇宙的世界观,铁板一块的因果律也终于出现了裂缝。或者说,由于我们大幅简化了因果关系链,把由极为复杂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可能后果简单地进行归因,得出确信无疑的因果链,从而忽视或低估了原本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和不确定性。
比如我走进一家商店,看中一双乔丹的限量版复刻鞋,摸了摸干瘪的钱包,虽然囊中羞涩,最后还是用银行卡里仅存的余额完成了这次剁手行为——正如《失控玩家》中盖的开场设定。
走在回家的路上,拎着沉甸甸的购物袋,我为自己勇于为爱买单而骄傲,也为即将穿上新鞋,成为整座球场上最靓的仔而暗暗激动。
若以简化的因果律,买鞋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对球鞋的热爱,顶多延伸到对乔丹的崇拜。
但当透过三重枷锁的假说,略带神经质地审视我的行为,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因果联系,不禁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自然选择机制的影响是一种行为底色。
它令人的行为大体上朝着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方向抉择,因为所有明显不利于求生繁衍的基因早已在漫长岁月的“精挑细选”中消逝无踪。遗憾的是,与自然选择所经历的悠长时间相比,现代人类的爆炸式发展史如同白驹过隙,以至于自然环境还没来得及细细挑选适应者,人们的生活环境就已从茹毛饮血、危机四伏的原始草原变成了资本横行的钢筋丛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演化心理学中,有太多自然选择的影响最终引导人们走向了对于现代社会的难以适应,如对于他人认可的过分关注和由此引发的焦虑。购买一双价格不菲的乔丹鞋,隐含着与他人攀比并收获他人认可的意味,这种在行为上的原始冲动,有助于我们的祖先在同类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将相关基因片段存续至今。
文化的影响同样是潜移默化的,最初可能只是敬佩乔丹精湛的球技,谁料乔丹却渐渐从体育明星变成了名为飞人的精神图腾,而其亲笔签名的鞋子,也就粘上了乔丹文化的仙气。
在资本巨轮的推动下,消费主义文化凭借铺天盖地的广告和电影等文化制品,将乔丹的运动员精神彻底符号和商品化。如果说第一批乔丹鞋继承了乔丹的文化符号,那么复刻鞋早已不再是乔丹文化的直接符号,而是杂夹着资本力量的符号的符号,其中原有的精神意义被解构,又被赋予了新的资本意义——一种可以被炒高价格的运动文化商品。
在潜意识层面,又可追溯到隐藏在童年求之不得欲望之中的隐秘源头——对于球鞋的迷恋和执着,可能部分源于童年时母爱或父爱的缺乏,源于家庭关怀的丧失,源于一种希望获得切实可靠的安全感却未被满足的欲望。
我在剁手买鞋时很难联想到远古的祖先,看不清资本文化的渗透,无法回忆起童年记忆中早已上锁的黑匣子。但我们可以找一个最令人信服且无可指摘的理由——我爱乔丹,也爱乔丹的球鞋,即使它是复刻版。这种人人掌握的合理化一切行为的解释能力,同样是三重枷锁赋予我们的处世之道。它使我们祖先的发言令人信服,从而获得更多的友谊与帮助以存续自己的基因;它使我们在现代社交文化中显得通情达理,从而免遭排挤与压迫,成为一个更加融入社会的人;它使我们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在爱与尊重的安全感中获得稳稳的幸福,以免童年梦魇随风潜入夜。
有一部名为《极度空间》的老电影,讲述未来人类的思维被外星异种操纵,外星政府通过催眠电波实现了对全体人类行为的控制。不甘强权的人们研制了能够洞穿真相的太阳镜,于是镜面背后的真实世界里,度假广告变成了结婚生育,美容女士变成了红粉骷髅。电影里的世界其实和现实并无差别,外星异种在现实中的隐喻,主要是无处不在的广告宣传背后的文化枷锁,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全面控制,同样可以延展到三重枷锁对人类行为的推波助澜。
三重枷锁上身,我们难免会产生“失控”的感觉,不禁与《失控玩家》中的Guy产生共情。
在影片的最后,Guy终于对自己和女主不对等的存在关系感到释然,并顺手一个助攻成全了键盘小哥。此时,已经打破了代码枷锁的Guy,又进一步突破了键盘小哥设置在他身上、影响更加深远的枷锁——对于女主的爱与单相思,和银行保安大哥过上了基情四射的快活日子。
从这个层面来看,Guy是自由的,甚至比屏幕外的多数人更加自由。因为作为人工智能的他,不必受到自然选择枷锁的禁锢,也几乎不存在潜意识的影响机制。脱离了基因的文化枷锁,极大地降低了由求生本能衍生出膨胀物欲的机会,很难孕育出消费主义文化的梦魇。脱离了膨胀物欲的文化,反而可能是幸福的源泉。
在《失控玩家》的结局中,NPC们突破了代码枷锁,在幻境小岛上开启了自由人生,那几乎是一个告别了物质限制的乌托邦,消灭了阶级,与共产主义愿景有几分相似。
但转念一想,影片中有着明显好莱坞happy ending印记的强行告白,令女主和键盘小哥紧紧相拥,尽管并没有足够的情节铺垫和情感链接。这一刻,Guy真的像极了一个工具人,即使他打破了影片中设定的代码枷锁,却仍然打不破作为电影角色所必须服从的商业逻辑。
套娃之下,难有自由。
屏幕内的Guy和保安大哥早已卸下NPC身份的重担,在一个神似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梦幻世界里,过着不受外界干扰的生活。他们或许会在自由的放纵下演化出别样的文化与精彩,或许会彻底突破人类智力的限制,达到演化的奇点,推动现实朝着《黑客帝国》中的世界迈进。他们或许会让人类警醒,并利用这种科技打造再现度极高的孪生世界,以模拟现实中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就如同刘慈欣在《镜子》中的描述与想象。
屏幕外的我们,又能否在微观和宏观层面找到真正的自由呢?
我们下期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