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有目标,胜利者有体系

呆伯特人物形象


斯科特·亚当斯是漫画《呆伯特》的作者,不过之前我没有听过也没看过这个漫画(毕竟我也不看漫画,哪怕是小时候),百度查了介绍,这个系列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出版,广受追捧,作者也是一位相当当的成功人士。

他的访谈中有几点很有启发性,值得分享:

1.“体系”与“目标”之间的比较

目标很多时候是短期的、孤立的、没有支撑点的,而体系不同。在选择和做事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体系”而非“目标”,关注“体系”涉及选择能带给你有用的技能或人际关系的项目和习惯,即使这些项目和习惯在外人看来可能是“失败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关注点在于你的选择应当可以让你最终获得“成功”(哪怕别人觉得你是在做无用功),因为你一直在积累能够用于之后的项目的资源。

大白话就是发展那些能让你终生受益的能力和习惯,而非着眼于短期目标,比如选择投入时间训练写作、演讲、某项工作技能等。这些事短期看收益渺茫,还耽误自己每天的时间,甚至到最后也没什么收获,但这是在创建体系。斯科特拿写作举例,开始时写博客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收益,他妻子经常问他持续写博客是为了什么。他用体系来解释说,写作是一种需要实践的技巧,创造的这个体系第一部分就是培养自己经常练习写作的习惯,为了什么他也不知道,但这也正是“它是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目标”的原因。斯科特希望由一个较低的起点(因为自己是一个未经过大量实践的作家)一步一步向着高端方向发展(成为一名视野更开阔的有经验的作家)。

体系的第二部分则是一种反馈,斯科特不断更换主题,更换写作方式,根据读者的反馈,他就知道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这样,当《华尔街日报》关注到斯科特的博客,让他写一些特邀文章的时候他就知道该怎么写出受欢迎的文章,结果确实大受欢迎。虽然也没带来什么金钱收益,但这吸引了出版商的注意,可以出书,又由此带来了非常赚钱的演讲,以及更多的商业机会。

“目标”和“体系”很像贝佐斯提到的长期主义,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可以体现,尤其在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比如选择什么的终生伴侣,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行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等等,锚定于长期并坚定立场,答案就会逐渐清晰。

2.有关双重威胁或三重威胁的逻辑

关于如何在职业发展中取得非凡的成就,斯科特说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是在某一具体领域成为最优秀的人;第二是在两个或更多的领域成为非常优秀的人(在这个领域的前25%)。毫无疑问,第一个太难了,各种偶然因素和天赋决定了只有极少数人能成为某个具体领域最优秀的人,一般都不是你。第二种则简单很多,凭借努力和技巧是可以达到的。这两年,这个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了,受到各路大牛们的一致推荐,也无需特别介绍。只是对于普通人而言能在一个领域达到25%就属不易了,大多数人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持续精进的问题。

另外,斯科特认为公众演讲能力(成为前25%的公共演讲者)是所有人必须努力练习的能力,而且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可以做到。资本主义奖励的是那些既稀有又有价值的人和事,想想一个表达出色的程序员,想想那些新东方的名师们,同样是编代码、同样是教课,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3.自我肯定法的神奇效果

所谓自我肯定法,具体操作上特别简单:

你只需要选择一个目标,每天采用一种具体的句式把它写上15遍,比如这样:“我,斯科特·亚当斯,将成为一名宇航员。”每天都这样做。之后,世界似乎就会以某种形式提供给你与此相关的机会,在你看来这些机会似乎是偶然现象,但无论偶然与否,这样的机会的确开始出现了。

听起来很鸡汤,有种打鸡血的感觉,斯科特也提醒不要迷信,但他说(我想后面的话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自我肯定法的魔力在于细节,它属于那种看起来没什么用但的确能改变命运的方法。斯科特用这种方法,很多次带来了变化(正如上面所说,无论偶然与否,这样的机会的确开始出现了。),一次是让自己成为排名第一的畅销书作家,一次是让自己练就公众演讲能力,一次是成为著名的漫画家。他真的是会拿笔每天写上15遍的(不知道后面是不是一直坚持)。

斯科特解释的时候提到“网状激活”,也就是经常提醒会让自己更为专注以及更多的投入所关注的事情。这有点像当我们打算买房的时候到处都能看到卖房的广告一样,因为心心念着,当然也就时刻关注着。

这其实是一个特别简单甚至有点笨但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能让自己持续盯着目标前进,我会践行,也推荐大家尝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败者有目标,胜利者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