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面试这件小事儿

文 | 夏虫不可语_D    图 | 源自网络

全文约3500 字  建议阅读时间5 分钟

每个月都会有那么几件令人难忘的事情发生,也正因此,我们往往可以用那些事件给月份以定义或命名,比如搬家,比如葬礼,比如成绩等等。

七月,有几项代办的事件,早已在月初就被我写在了日程表上,其中一项是考虑新的工作机会。

更新简历,投递。在被不到三分之一查看比例的情况下,接到三个面试邀约,三个公司同属专业服务行业,但主攻方向不同,公司规模也有大有小。在还未面谈前,暂不敢冒昧定义对方的企业文化和高管团队是怎样的风格。索性先去,看一下实情再定。

A公司

位于西三环某写字楼。出地铁步行大约五分钟路程,写字楼位于一家购物中心附近,车流人流量均很多。初见写字楼,第一感觉就是老旧和光线昏暗。跟着一群人进入电梯间,在按下15层的时候,电梯按键迟迟不亮起,被告知该电梯直到达10层,想上到更高层则需要从10层出,换另一侧电梯继续往上。于是,也只好在电梯抵达10层后,走出,继续等另一侧的通往更高层的电梯。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过了五分钟后,通往高楼层的那侧电梯的显示屏一直停留在B2层。眼看还有10分钟就到约定的面试时间了,于是开始想着通过走楼梯上去。

就在我离开电梯口时,一个保洁大爷走过来对我说:“不用等了,电梯在B2层集中清理垃圾呢。”(阿门,这么高的一个写字楼,低层和高层竟各自只有一部,而且集中清理垃圾的时间被安排在上班高峰期,且需要花费那么久时间。不仅感叹这家写字楼物业管理水平真心待提高。)

打开手机手电筒功能,鼓起勇气推开漆黑的楼梯通道,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抵达,脱下平底鞋,换上高跟鞋(每次面试时逢上这般,总会不禁想起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求职时的给出的同样的换鞋的镜头)。

走进公司,没有前台接待人员。于是,自己找一个摆放在门口的沙发坐下,瞥见公司的第一印象——简单装修,办公位空余多数,安静。给HR发了一个短信,只见一名男士从工位上起身,缓缓向我走过来。

寒暄几句,他带我进入会议室,片刻后,拿给我一套题。接过题目,看了几眼题目类型,就倍感信心。45分钟过后,顺利答完。HR拿走试卷后,不一会功夫进来另一个男士。第一轮面试开始了。从我对他的观察和感觉能判断出面前这位应该是直线部门的经理或资深业务人员,而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面试官。

面试的导入阶段,对方问的问题往往随机也很有弹性,有些问题已是我之前在面试时回答过多遍的问题,比如自我介绍和之前的工作内容等。紧接而来的问题更多集中考察个人特质是否符合应聘岗位所需特质。让我不禁想起前段时间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课程中,提到的企业在招聘的核心阶段,往往会问一些“核心胜任力”类型的问题,而这类问题往往会以行为性问题为主。

面试官问了我平时是否喜爱读书,喜欢读哪一门类的书籍,最近读的一本书叫什么名字,给我的感受是什么,可否给他简单介绍一下书中的内容或令我难忘的句子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各问题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能很好地考察出面试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及是否能抒发自己原创性的观点;其次是在向对方介绍和阐述的过程中,能否做到用独特的语言令对方对你看的这本书产生好奇心。因为,当下对方是一个面试官,那么未来要面对的是客户,乃至一个组织。

这一轮的面试过程,我阐述的内容占到近乎九成时间,对方聆听居多,发挥自感顺利。末了,他让我等待片刻,他要把简历推荐给董事长,进行下一轮的面试。我抿了一小口水,润润嗓子,静候。

走进董事长办公室时,从他的笑容里,我能就感知到公司的团队氛围和管理风格是怎样的。居于之前的工作经验得知,领导人的风格决定了一个组织太多太多的东西

整个面试持续的近四十分钟,我变成了一个聆听者,听董事长滔滔不绝。与此同时,在聆听过程中我也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判断。他提及到企业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员工目前的整体情况,公司未来的发展重点方向,以及个人对于公司治理方面的想法。

询问我是否还有什么问题,或许我的问题早已在他的主动热情中得到了解答。

面试结束,沟通氛围很愉快。三个半小时的时长,我想足够可以给一个人洗脑了。

末了,再次见HR,商议薪资待遇入职时间等问题,友好告别。

B公司

位于西南二环的一座写字楼内。出地铁口不到一分钟就到写字楼,同样配套一座购物中心,灯光明亮,基础设施不错,相比第一家,好评度倍增好几个等级。

办公室就一间,大约60平米的样子,工位不超过8个,在开放办公区域内只见两名大学生模样般的女生在工作。(想到当时在投递简历时,公司显示人数为20-99人,结合到眼前的场景,真心建议招聘平台继续细分归属类型。)其中一名女生介绍我入座后,公司负责人从单独一间办公区走出来,看上去是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性。

没有简历,也没有类似结构化面试的那些流程型问题。提问弹性化,想到哪说哪,更多也是开放性问题。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问题是对方问到我平时是否看电影,喜欢的类型有哪些,近期是否看电影,能够给她讲述一下电影的内容和令我难忘的情节。然后对方给出了她对我回答问题的反馈。(一般来说,在面试中少有面试官及时反馈,所以对于面试者来说,反馈的部分应该详细听取并记录。)

选择一份工作的心态和寻找一份工作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我发问环节中,询问的问题更多集中在她对于公司这些年的发展历程的总结,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招聘岗位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她对该岗位的期望,及产品和业务模块发展等诸多宏观型问题。对方也一一简单回答。

现在回想起来,与其说我重视她回答问题的内容,倒不如说我对她回答问题时两眼频频向上看思索的肢体语言透露的信息印象更深刻。

临近面试结束,她并没有询问我对薪资的要求,而是直接脱口而对我说她对于这个职位给出的薪资和五险一金缴纳的比例,以及对于这个职位她个人并不那么高的期望值。

末了,她让我加她的微信,给她发几篇我写的文章链接。

面试结束,两个半小时。

C公司

鉴于和面试人前期的电话沟通,考虑到双方都在工作日有驻外的工作安排,所以共同商定把面试定在了周六上午,地点在北京南站的星巴克。

初次沟通时,对方提出挂断电话后可以加他的微信,这是我在之前所有的面试流程中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个人看来,站在面试人的角度,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方便后期沟通,或者也可以通过面试者的朋友圈所展示的信息,深入了解被面试人的更多个人特质,又或许仅仅是基于初次电话沟通后对方瞬间的决定。与此同时不好之处在于,面试者对机构的关系,通过个人微信的形式,转化成为个人对个人的关系。若面试人最终综合考虑不能与面试者达成合作意向时,前期微信的沟通方式难免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面试人决策时中立客观的态度。

从面试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方式无疑拉近了与面试官的距离,徒增了对面试通过的期望值和信心;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方朋友圈所展示的信息来了解更多关于对方及公司的情况等。

和之前两次面试不同,在非公司环境下的面试令我感觉有些不自在,因为对方既不是你的朋友,更不是你的领导,还在地位上与你不那么绝对平等,同时又是第一次处在一种一对一的环境中,内心略感尴尬。不过也幸好,对方开场白也是相当直接了当。面试环境的变化让我感觉到自身更适合直接了当的说事务,而不太擅长闲聊和破冰——当然也要承认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眼前的这位面试官是位男士,从他的样子和给我的第一感觉来看,让我不禁想到了之前在银行工作时,风险管理部们那些男同事的样貌——不苟言笑,简练直接,陈述事实,考虑风险。对方还自我开放地介绍自己说他是一名理工男,是的,与我这个学中文的女生相比,我们的沟通仿佛是一场柔和刚的较量,好在他刚中带柔,我柔中有方。

与风格相同的人沟通,总是不用费力。只说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就好,因为好的东西大家都已经彼此嗅到。因我觉得你好才想加入你的团队,因你觉得我靠谱才想给我一次面谈的机会。所以,我们直接说问题,还有未来的发展。与其他面试不同的是,对方更关注我在面临职业转型时的选择动机,这也是他问我的最后一个问题。

对方询问我希望得到答复的时间,我说希望尽快。他回复说好,次日即可。

面试结束,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长。

综合三次面试,带给我诸多启发,和诸位分享。

第一,区位和写字楼也是公司形象的一部分。

第二,口若悬河只说公司各种好的面试官,遇到需谨慎。

第三,领导者需深刻了解自我风格,懂得培养下属,主动与他人合作。

第四,若一个组织存在了十余二十余年,依旧没发展起来,那么说未来会怎样,多半也是没想好。

第五,面试被拒绝,未必是你不行,或许只是面试官不想耽误你的发展。作为面试者,不要陷于自我怀疑和否定中去。

第六,对方说什么很重要,如何说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哦!

结束语

三个公司,三种完全不同类型的面试。暂且不评论哪个平台好与坏,或许对我个人来说,更像是通过面试这种方式,与三个组织的高管进行的一次面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通过面对面沟通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让我在独处时沉淀和总结,变成自己的经验。一方面,我是一名求职者;另一方面,我也是一名观察者。

面试结束后,我尝试换位思考,将自己置身面试官的位置去想,他们会考虑关于我的哪些问题?若决定合作,更看重我自身的哪些特质?若不合作,更担心我存在的哪些不足?未来共事中,会有那类问题可能会出现等等。

我想,作为求职者,这也是我们应有的心态和思维。


以上,

感谢你的时间。


-END-


关于作者:安之若素的此地彼岸,专栏作家,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探索内在心智成长。ID:夏虫不可语_D;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聊面试这件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