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周易》是一部神秘的古书。现在流行的《周易》,包含伏羲所创八卦图、文王推演的六十四卦及卦辞,这一般被称为“本经”。另外还有儒家编撰的《易传》,其实是孔子及弟子学易的心得,为后世研究《周易》提供了便利。今天要讨论的这句话,就来自《易传·系辞上》,原文如下: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是:君子将要有所作为、有所行动,用言语去询问,易就立刻回答你,如回音一般迅速。无论远近幽深,都能预知未来。若非天下最精微的易,谁又能做到呢?
“其受命也如响”,后世引申出一个成语叫“如响斯应”,比喻效验迅速。
意思不难理解,只是这话涉及《周易》占卜的敏感问题,令学者颇为困扰。对《周易》有一定研究的朋友知道,学易须兼顾义理与象数。义理即为人处世的哲理,儒家已多有阐发;象数则用来占卜,即占问一事之吉凶。练习占卜,可以兼顾义理与象数,所以是《周易》入门的一个好方法。
占卜的流程也很简单,首先心中默念所问之事,然后通过筹策,得到六十四卦中的某一卦,再看六爻中的爻变情况,找到相应的卦辞、爻辞,结合卦象,就是《周易》给你的提示。
《周易》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一切世间之事,阐明变化之理,这一点学得越久感受越深,但一个很大的问题来了:
占卜的时候,《周易》怎么知道我问的是什么,又恰好给到我回应的?
据本人的经验,很多时候占到的那一卦,卦象、卦辞、爻辞确实跟我的问题有很高相关度,当然也有些时候相关度不高。这跟学易的深浅程度有关,道行深的人,用“如响斯应”来形容也并不夸张。
据说孔子的占卜就非常灵验,有资料记载的是两次。
一次是孔子四十岁时,他考虑是否从政为鲁国效力,结果占到第二十二卦“山火贲”,下卦火代表光明,表示他自己具光明之德,怎奈上卦是山,山为止,代表他的行为将受阻。另外贲有装饰之意,说明他从政也只能是个摆设,没有实权,所以占到这个卦后,孔子就放弃了从政的打算,退隐整理诗书去了,直到五十一岁才出山从政。
到五十五岁的时候,孔子已经做到司寇这样的高官,但是当权的季氏不再支持他,孔子很犯难,于是又占了一卦,这次占得第五十六卦“火山旅”,火在山上游走,有外出旅行之象,于是孔子辞了官,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周游列国生涯。
如果这两件事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这两次占卦倒真是成就了孔子,也成就了儒家文化。
但对于“如响斯应”的问题,孔子似乎也不太清楚,至少在《易传》里没有答案,孔子只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直接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神。
以上就是《周易》最神秘、最令人困惑的地方,有人据此把《周易》占卜归于迷信,未免过于武断。对于不理解的事,还是先放上一放吧。
有《周易》研究者力图解释这个问题,有人提出心理学家荣格的“共时性原理”,即同时发生的事情之间必有某种关联:你所面临的问题,你此时此地在占卦的动作,看似是无关的,是偶然的,但其实也是有关联的,这就是“有意义的偶然”。说实话,这种解释仍然是无力的。
相信这个问题还是有高人参悟了的,但恐怕参悟了也不会泄露天机,所以大多数人还是习惯用四个字来解释——“不可思议”!
你对《周易》占卜“如响斯应”的问题是怎么看的?欢迎转发、评论,也欢迎大方之家不吝赐教!更多精彩国学内容,欢迎关注“一起读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