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狭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4.马克思主义基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5.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7.“一只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
8.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劳动价值论
9.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
10.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1.最薄弱环节的国家:俄国
12.无产阶级把哲学当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首要的和基本观点:实践观点
14.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17.“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19.学习马原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20.马恩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21.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全部哲学、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4.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划分物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6.唯物的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现代辩证
7.唯心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和客观
8.客观唯心: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主观唯心:意念移物
9.否认同一性:不可知论
10.划分可知与不可知:有无同一性
11.形而上学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12.心诚则灵:夸大能动的唯心
13.哲学的一元论:世界是统一的
14.主观唯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15.客观唯心:认为世界是某种独立精神的产物
16.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17.古代朴素唯物: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
18.形而上学错在: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19.列宁对辩证唯物的定义: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20.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1.施工图与施工:意识转化为物质
22.“移入人脑并改造过的东西”: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管映像
23.物质和运动:物质和运动不能分开
24.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
25.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论
27.《坛经》“仁者心动”: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8.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形而上学
29.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
30.“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1.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32.时间的一维性:不可逆性
33.“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否认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相联系
3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5.“光阴似箭、度日如年”: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36.人类社会的基础:劳动实践
37.自然存在于社会存在区分与统一的基础:实践
38.世界是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唯物辩证法观点
39.同各国具体实际结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40.唯物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1.坚持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辩证唯物论
4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43.哲学上的二元性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44.动物心里发展为人类意识的决定作用:生产劳动
45.“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揭示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46.“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47.“胸有成竹”: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4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49.唯心的错误: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50.错误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客观世界
5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
52.“心不使焉”:能动性
53.唯心的错误: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54.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5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是否承认矛盾
56.否定之否定: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58.“是就是是,否就是否”:形而上学
59.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60.“自动自休”:辩证法的观点
61.“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6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3.区分事物的依据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64.“度”: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65.防止“过”:把握事物的度
66.《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要把握事物的度
67.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68.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唯物辩证法观点
69.“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70.“蝴蝶效应”: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发生联系
71.战争中缺钉子的马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73.“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74.“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75.联系: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7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形而上学
77.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78.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79.区分同质的事物:事物的量
80.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81.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2.事物的否定方面: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83.“沉舟侧畔千帆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84.“白马非马”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86.对立统一规律:源泉和动力
87.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和道路
88.量变与质变规律:形式和状态
89.“忧心忡忡的穷人”: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90.“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相对的
91.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92.“历史是逻辑。。。逻辑是历史。。。”: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93.“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归纳与演绎
1.实践的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5.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知觉
6.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7.“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8.“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主观唯心
9.“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10.“听其言必责其用 观其行必求其功”: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1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2.“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3.“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14.“搬运工和哲学家、家犬和猎犬”: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15.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6.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
17.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18.“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
19.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20.把客体仅仅看成人直观认识的对象:旧唯物主义
2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2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4.感性认识的特点: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事物的直接、形象的认识
25.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26.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
27.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教条主义
28.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第一次认识世界,第二次改造世界
29.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完全一致
30.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及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31.真理会转化为谬误的原因:真理是具体的
32.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3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3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
35.“此亦一是非 彼亦一是非”: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
3.在生产关系的复杂体系中,最基本的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4.国家的实质: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5.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6.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政权
7.自然前提: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8.地理环境: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9.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劳动发展史
10.阶级实质上是:经济范畴
11.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2.人口因素: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13.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14.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生产劳动
1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16.人类区别于动物:制造使用工具
1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科技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8.上层建筑属于:思想关系
19.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和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0.人口因素: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1.使自然和社会既区分又联系的基础:生产劳动
22.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夺取国家政权
2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4.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25.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在统治地位:他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26.自然科学: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
2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28.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9.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0.社会意识:社会精神现象的总称
31.恩格斯一大堆话“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过程一样地进行”: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32.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社会有机体
33.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4.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35.“手工磨、蒸汽磨”:以生产工具为骨骼系统的生产力的性质和变革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
36.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7.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和完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38.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
39.对科学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产
40.杰出人物:反映时代要求、在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作用和显著贡献的人物
4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42.列宁说的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43.“物质生活的矛盾”: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4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4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