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芦莉

就那么瞟了一眼,我的目光就被她吸引了过去。

褐色的枝干亭亭立着,翠生生绿茵茵的叶子一对对斜着在枝干上,蓝紫色的花就在叶腋处伸出来,自顾开着,蓝色的天空下,她气定神闲舒展着自己,与蓝天相映生辉。

我忙问晓慧:她叫什么?晓慧笑笑,轻声吐出三个字:翠芦莉!“没听过,怎么写?”“翡翠的翠,芦苇的芦,茉莉的莉.”天哪!竟然有这样诗意的名字!这样好看的花!“要了!要了!”翠芦莉就这样来到了我家。

像邂逅一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我太想知道翠芦莉更多的情况了。打开度娘,惊呆了:原来她还有一个名字,兰花草。这个发现令我欣喜万分,兰花草,兰花草,这就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兰花草,心仪已久,一朝拥有,这感觉太美妙了!那首熟悉的旋律立刻回响在耳畔,不觉哼出声来:

“我从山上来,带来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日日看三遍,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简单灵动的旋律,带着满心的期待,又带着求之不得的淡淡惆怅,是我百听不厌,愿意一直单曲循环的曲子。作者胡适,是我喜欢的现代文学大师之一。当年他在二十多岁的年纪上,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写出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寄往国内,令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拍案叫绝,引为知己。他们一起为新文化运动奔走呐喊,成为那个年代的思想启蒙大师,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到了1921年,胡适应邀到香山做慈善讲演,获赠一盆兰花草,久候不见其开花。先生感慨赋诗《希望》,表达自己的期待,这首诗被收集在《尝试集》里,这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台湾校园民谣作曲家将这首诗冠以《兰花草》之名谱成曲,由歌手刘文正演绎,淡淡的哀愁很契合去国怀乡的心绪,一时广为流传。之后,《兰花草》有了许多版本,我比较喜欢卓依婷和黑鸭子组合的。前者轻快欢愉,得之我幸;后者婉约悠扬,开花或者不开,就保持一份期待,也很好。

巧得很,这一天有同事在朋友圈发了粉色翠芦莉的九宫格。春水渐长,粉色翠芦莉像一个个穿着粉色纱裙的花仙子在婆娑起舞,那情景如见绿野仙踪,那叫日日见好,这是粉色翠芦莉的花语,寄托着同事对刚刚开学的孩子们最美好的祝福。

距离胡适先生写这首诗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年,令人感叹着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在感叹中,我依稀看到那个身着长衫、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对着兰花草注目凝望,遐思赋诗。

翠芦莉来到我家的第二天就开花了,漏斗状的细长的花,蓝紫色由内而外,由深而淡,优雅自适,很是满足了我对她的期待。翠芦莉,你的故事还真不少,而此时,我更愿意叫你兰花草,仿佛这样,就跟自己喜爱的文学家,跟自己喜爱的歌曲走得更近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翠芦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