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去了哪?

图片发自App

近代以来,关于老子行迹屡有争议,诸说纷呈,主要分歧在老子自洛邑王城免官后归居或归隐的地方究竟在哪里?老子“西行化胡”之说有无史料支撑和事实依据?本文即结合佛教典籍《阿差末菩萨经卷》的记载,对老子、关尹子行迹研究和辨析,以求有一个更为合理的、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

图片发自App

老子行迹的三种主要观点

由于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为老子作传时结末一句的“莫知其所终”的言之不确,自汉代以后,确切地说是道教产生并发展起来之后,关于老子的行迹便形成三种观点。

1、生于前571年,卒于前471年,归宿地在陕西周至的楼观台这是一种流行观点。

主要原因是唐朝皇帝认祖归宗和对老子生地、生年、生平行迹的考证。具体说来,武德三年(620),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其先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贞观六年(627),太宗李世民敕修太上老君庙。乾封元年(666),高宗李治偕皇后武则天及文武官员亲至濑乡老君庙朝谒老子,虔诚致敬李氏祖先,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尊号。之后,朝廷又陆续颁旨,要求建庙造像,制礼拜祭,倡导研习《道德经》,设立崇玄学,培养老学人才。

对于认祖归宗这件事情,唐朝皇帝是非常重视的,围绕老子生地、老子生日、老子生平行迹和老子归宿地,着实下了一番实地勘察考证功夫。朝廷组织一批文人学士,围绕这位杰出先祖的诞生、成长,《道德经》的写作、传播,老子离开洛阳后的最终归宿实地考察,详加论证,最终得出老子生于周灵王元年(前571年)农历2月15日,生地陈国苦县,后经举荐到周王城洛邑供职,再后于函谷关著经,之后出关赴秦地归隐,最后在周至楼观台弘道并去世的结论。

当然,鉴于司马迁“莫知其所终”的说法在先,唐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对老子生卒年份问题也有不同看法。但由于朝廷的考证和提倡,关于老子生平行迹的上述观点遂成为流行观点而延续至今,学界多持这种观点,地方政府、道教界、李氏宗亲和民间均认同这一观点,并纷纷在每年农历的2月15日以不同方式拜祭老子,形成官祭、道教祭、宗亲祭、民间祭四种类型的祭拜方式。

承继宋徽宗重和六年(1118)把老子诞辰农历2月15日定为“真元节”的传统,老子诞生地河南鹿邑民间,除2月15日老子生日祭典外,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日,民间自发形成庙会,纪念老子。而在老子供职地河南洛阳、老子著经地河南灵宝函谷关、老子弘道亡故地陕西周至楼观台,每年2月15日也举办老子生日祭典。道教纪念道祖老子的科仪和海内外的李氏宗亲的寻根祭祖,同样在这一天达到高潮。河南鹿邑及周边地区家家户户供老子,初一、十五必拜老子已成习俗,千年延续,香火不绝。

图片发自App

2、生于前600年左右,卒年不详,归宿地不详

一部分学者持这一观点。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胡孚琛为代表。他认为,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比孔子年长50岁左右,约生于周定王七年,楚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00年左右)。根据周代世卿世禄制度,老子的祖辈应为史官,通晓周代各国古文字,老子至周为守藏室之史,盖在楚子问鼎之后,楚共王之时。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盖周景王十四年,楚灵王十年之事。至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王子朝之乱,老子离周而去。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未闻道,乃南之沛,往见老子,乃周敬王二十年,楚昭王十六年(公元前500年)之事。孔子归,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则乘牛西去,至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上下篇五千言,不知所终。

据《史记·老子传》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这里需要说明,老子的儿子李宗为魏将,封于段干。老子的儿子李宗为魏将,盖晋昭公之时,此时晋六卿强,公室卑,政在私门。魏绛之后,至魏献子,事晋昭公,自有封地,任用李宗为将,封于段干,盖段姓亦为老子之后也。

清代学者汪中和近世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冯友兰等皆疑《老子》晚出,最早不过战国末期。更有钱穆先生考订《老子》出于东汉,似乎有理有据,《老子》汉墓帛书和郭店竹简本出,这些学者的考据不攻自破!《史记》明言老子名聃,老子即老聃。一说老子字“伯阳”,这显然是由西周太史伯阳父而来。

胡孚琛先生认为老子约生于周定王七年,楚庄王十八年(前600年)左右,比孔子年长50岁左右,这一看法,较流行观点提前三十来年,更易解释得通老子的《道德经》为何那么厚重与深邃。胡孚琛先生以史料和出土文物为据对上个世纪初及当今一些学者的观点所作的评判,对我们研究老子生平行迹颇有启发与教益。因为,不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老子和《道德经》,仅凭“推测”去研判,“失之毫厘”,便会“谬以千里”。

值得指出的是,陕西、甘肃一带的老学研究者也多持此种观点,并认为老子当年离开王城洛邑后,来到陕西宝鸡的大散关,在那里应关尹子之邀一边讲学,一边写作《道德经》,然后由关尹子陪伴,踏上了西行的路,先是到了四川的鱼凫国,老子甚至成了鱼凫国的国师,后来终老于四川。

同时,针对老子西去流沙之说,一些学者认为老子当年由关尹子陪侍,出函谷关,过大散关,由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去世。之后,其子嗣在此繁衍,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于是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图片发自App

3、生于公元前571年,经历了周朝廷任天府的守藏室史和内部纷争后,回到生地,归宿地亦在河南鹿邑

一部分学者近年提出了这一观点。其中,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客座教授张松辉为代表。他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无论大国小国,均设有自己的关口,东周国也不例外。而尹喜看守的显系东周的一个关口,由于春秋末年东周地盘已经不大,这个关口应该就在洛阳附近。老子走出东周的边关以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授徒讲学。

考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老子的后代基本是在魏、齐一带活动,魏、齐均在老子故乡的周围,这一事实从侧面说明了老子辞官后是回到了故乡。按照常理分析,老子辞官时年事已高,没有亲人陪伴,独自一人远游,似乎不合情理。

考以《列子》、《庄子》的记载,同样证明老子辞官后回到了故乡。《列子·仲尼第四》记载: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这段记载说明老子的确是在故乡陈国教授过学生,不然,陈国就不可能出现一位与孔子基本同时并几可与之抗衡的圣人亢仓子。

另外,《列子·周穆王第三》还记载说:“秦人逢氏有子,及壮而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其父很着急,在别人的建议下,就去鲁国寻找能够治疗此病的多艺君子,结果在路过陈国时遇到了老子,老子对他进行了一番教导。把以上两则记载结合起来,更能说明老子在辞官后的晚年,曾生活在自己的故乡。

《庄子·天道》对此讲得更清楚: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这段记载中的老子“免而归居”,明确说明了老子离开东周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从老子创立道家学说开始,直到西汉初年,道家学派一直活跃在以河南鹿邑为中心的郑、宋、齐一带,诸如列子、文子、庄子、齐国稷下学派中的道家学派,这一现象有力地说明了老子晚年回到了故乡,悉心传授“道”、“德”理念,不然,这一地区道家代表人物辈出、道家学派如此兴盛的原因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而建于汉代,直今仍矗立在河南省鹿邑县城区的老子升仙台,就是后人为纪念老子授徒讲学,传播天下大道的盛举,也是为纪念老子这位伟大乡贤、大圣哲终老于故乡而建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去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