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作为中华文化遗产,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的精神上。从六尺巷的典故中,我们都知道张英那首著名的四言诗。但事实上,张英在宅基地纷争无法合理处置时,他其实是传承了前人的idea,那也是一首诗。也就是说,六尺巷的产生,缘于不同时代的两首诗。

康熙一朝,汉官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他处世谨慎,不骄不躁,是很受康熙尝识的。有一天他接到安徽桐城的家书,家书中仅讲一件事,张英家宅侧墙外有一片空地,隔着空地是一户吴姓巨宅,吴家要扩充房屋,拆了边墙重建时,将墙基地向空地延伸。张家人可不干了,也拆了边墙抢占空地,于是两家发生冲突,相持不下。吴家在当地不是省油的灯,但张家有张英做靠山,于是老家人想让张英出面以大学士身份勒令地方逼吴家让步,写了封信给张英。

张英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他可不想为这点小事坏了官声。他曾读过明嘉靖年间宛平县令李锦袭的故事,李锦袭任宛平县令时,有一天接到儿子的家书,信上说老家的房子与邻居同墙相隔,现在邻居争夺墙的地基,两家相持不下,于是写信让父亲定夺。李锦袭在回信中写了一首四言诗:“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一步又何妨。含原殿上离离草,原辈风流诗味长。”儿子读到诗后,主动让出了墙的地基。

受李锦袭的启发,张英参照此诗,写了回信:“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虽心有不甘,但还是遵照张英的意思,在已建墙基所在处,主动后撤了三尺。吴家见此情形,也在贴近张家建墙基处后撤了三尺,这样两家的院墙就有了六尺宽的距离,于是也便有了这一闻名古今的“六尺巷”。

近年来,有不少国家领导人造访过安徽桐城“六尺巷”。而至于专门造访六尺巷背后的玄机,有当地官员猜测是通过六尺巷释放信号:让人三尺又何妨?告诫党内干部,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为政以德,正心修身,讲规矩、守戒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吸收传统文化的充足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首诗、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