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心理学》一套三本也是朋友送的。第一本刚看到一半,被孩子拿走看了。于是从第二本开始看,好在内容相对独立,毕竟这套书不是故事书,而是心理学的通俗读本。
这本书讲了自闭症、抑郁症、睡眠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同性恋心理、性障碍、临终关怀,还讲了催眠法和树木人格分析法。不仅分析了这些疾病的症状和成因,还给出了治疗方法。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使其具有超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本书的语言生动有趣,极富特色。作者姚尧采用了非常具有亲和力的表达方式,把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以大众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完全没有晦涩难懂之感。这种直达读者的表达方法在林欣浩的《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佛祖都说了些什么》,以及陈雨露的《世界是部金融史》中我曾看到过。只有理解得比较透彻,才能以如此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是一本有趣而又有用的书。阅读此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获得了更多的了解。
第一,关于心理学中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认识。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三个“我”的纠结构成了心理疾病的根源。“本我”是潜意识中那个充满本能欲望的“我”,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不讲道理,不遵循逻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本我完全隐藏于潜意识中。“超我”是那个社会规则下的我,充满道德与约束,是具有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我。超我多数存在于意识之中。“自我”是我们能意识到的自己,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本我”和“超我”经常发生矛盾,折腾着“自我”寝食难安,导致“自我”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
书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故事来说明三个”我”之间的关系。一位年轻女士正在快餐店排队买餐,她前面的男士在掏兜的时候,突然掉出100块钱。女士看着地上的100块钱,三个“我”分别开动。本我说:“捡起它,赶快跑!”超我说:“不许捡!”自我不仅要面对本我和超我,还要面对现实情景,琢磨着:“那人看到自己掉的钱了吗?其他有人看到钱了吗?我可以在不被人看见的情况下用脚踩住它吗?我是否应该把它捡起来还给那个人,也许他会给我一些酬谢,或者我还是……”
在三个“我”乱成一团的情况下,这位女士体验到的是焦虑。为了保护自我,缓解焦虑,身体的“防御机制”会启动,其“绝技”包括:压抑、否认、替代、合理化、反向作用、升华、投射……,而这些防御机制,都是潜意识层面的,我们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才能展示出来。
第二,揭密潜意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还将人类的心理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指我们能够感受和认识到的所有思想、情感和知觉。前意识是指能够轻易进入脑中的记忆、想法等,它们不像意识那样时刻存在,但如果有需要,可以随叫随到。潜意识是从来不为人们所意识到,却能让人们在谈笑间搞定一切!从比例看,意识和前意识只占5%,剩下95%都是潜意识。所以,潜意识才是我们心理的主要成分!
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都是潜意识出了问题!现实中的一切,以及你过去经历的一点一滴,最终塑造了潜意识。意识不愿面对和承受不了的东西,也统统被“下放”到潜意识中。潜意识内容巨大,但我们看不到,也意识不到,那怎样才能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潜意识呢?
一种方法是通过催眠。按照弗洛伊德理论,梦是愿望的实现,所以通过对梦的解析和催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潜意识显现。本书详细介绍了催眠方法和理论。比如催眠有九种程度,当被催眠者陷入最深层睡眠时,他们的表情、举止和声音都会明显改变,大部分人会更加优雅。催眠并不是将外来的想法植入人的潜意识,而是通过激发潜意识里原本就有的资源。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被催眠。催眠的过程是要搞定潜意识,同时躲避意识,因此需要在谈话中“嵌入暗示”,比如“舒服地听我说话”“也是你最想听的”“带来安宁和舒适”“你可以倾听、思考,慢慢地你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等等。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树木人格分析法来探索神奇的潜意识世界。采用的理论是投射理论,比如对于同一幅画,每个人看到的都不相同,每个人的所见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之所以用树木,是因为树是自然的植物,是中性的,绘画者不会担心自我暴露。画好后,专家家再通过画和纸的关系、画的内容和特征进行专业分析。看了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孩子也画了一幅树,并自己通过书上的内容进行简单解释,很有意思。
第三种方法是《重口味心理学1》中提到的沙盘游戏法,也是认识潜意识的一种方法。
第三,关于抑郁症的愈疗方法
抑郁症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书中关于抑郁症病人那种痛彻心扉的绝望与坠入深渊的无助感受,是我之前从未想到的。重度患者将自杀视为解脱,可见一斑。
抑郁症的原因有三种心理学解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解释是:当一个人受到频繁或长期存在的打击,使其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无力控制与无助,从而不去做积极的可控制局面的事情。精神分析流派的解释是: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抑郁的人存在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但因为体内藏着的一套阻止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使这些愤怒向外走不通而转向内心。认知主义流派的解释如下:抑郁症患者在认知上存在以下思维模式,在成功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性因素(即运气),而失败时则归因于内部稳定性因素(即能力)。突然发现,自己也是这样的认知模式,好吓人!
抑郁症还有生理原因:就是身体的血清素下降,肾上腺皮质醇增加。但到底是血清素下降导致抑郁症产生,还是抑郁症导致血清素下降,仍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
因此,要想预防或治疗抑郁症:
首先需要调整身体,包括锻炼、饮食、睡眠等方面,身体健康了,内分泌正常了,血清素指标上升,皮质醇下降,产生抑郁的几率就会少很多,抑郁症症状也会得到减轻。
其次,需要改变认知。当抑郁发生时,列出让自己产生抑郁情绪的事件,分析自己在该事件中的情绪类型以及自己的想法(即产生该情绪的原因),然后自己通过逻辑学的方法去逐条审视目前想法存在的问题,自己的想法真的和事情的结果有因果关系吗?比如老板似乎有些生气,你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担心被开除的绝望念头。这时就可以分析一下:老板是真的生气了吗?他生气与我有关吗?是因为我工作有问题吗?我需要做哪些调整来修补或避免这个问题?“如果真的被炒了鱿鱼,也没有那么可怕,天下的公司还多的很,说不定我本来就不适合这家公司”。通过这样分析,认清这些问题,改变想法和行为,自然就会改善情绪,治愈自己。
如果找不出问题,可以逐条检查是不是作者列出的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
(1)认为事物非黑即白,一旦表现不完美,就是彻底失败;
(2)过分概括化,将单一的消极事件视为永久的失败模式;
(3)心理渗透,抓住单一的消极细节不放,对整个现实的看法都变得消极。“今天的事情搞砸了,这件事我永远也做不好”。
(4)拒绝“阳光”,拒绝接受积极的体验,找一些理由将这些体验把自己排除在外。“我就是不想开心,你拿我怎样” ?
(5)草率下结论,即使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你的结论,你也会对事件做出消极的解释。
(6)猜测他人心理,武断地认为某人对你有消极的反应,而又不愿去核实。这让我想起一次在房产中介公司麦田在墙上挂的一句话——“不要恶意猜测别人”。
(7)错把自己当算命先生,总是预感情况会不妙,而且肯定自己的预测是已经存在的事实。“我早就觉得这件事不对了”。
(8)双目镜错觉,把别人的成绩或者自己的失误夸张到大得不能再大的程度,把自己好的品质或者他人的缺点缩小到小得不能再小的程度,看别人怎么看怎么顺眼,看自己怎么看怎么不舒服。
(9)情绪“柯南”,擅长推理自己的情绪,假定自己的消极情绪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我这样觉得,肯定错不了”。
(10)贴标签,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人论事。如果自己犯了错,不理错误的事情本身,而是先给自己贴上个标签:“我是个白痴,我是个失败者”。如果旁人的失误招惹到了自己,便从此在心里记恨对方。自己在恨别人的同时,也被愤怒的火焰灼伤。
第三,针对行为主义的解释,要改善习得性无助。平时多锻炼自己的抗挫能力,避免因为持续的打击到来的时候,产生习得性无助。在经历积极的事情时,就要训练自己遇事保持积极的心态,练就自己的“金刚不坏之心”!这样当打击到来时,就会自动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应对。
通过以上可以看到,了解心理学,不但自己帮助自己,还可以帮助他人。正常人也可以以此来检视自己的心理。当今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为父母者应给予青春期孩子更多的关注。
第四,关于自闭症患者的超常天赋与脑科学研究
我们知道,自闭症患者“社会隔绝”“智力发育迟滞”“语言缺陷”“刻板行为”。他们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按照自己的规律“仪式性”地生活,不能与人正常进行情感交流。电影《雨人》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自闭症患者。我们还知道,一些自闭症患者在数字、画画、记忆和图形方面具有超凡的能力,比如一个叫斯蒂芬.威尔特希尔的孤独星人,在没有学习任何绘画技巧的前提下,可以将他所看到的结构复杂的建筑和城市风光的全景图凭记忆画下来,比如一座43层高的塔楼。这种超常的空间能力、记忆力、对细节的观察力,令人惊叹!电影《雨人》中,他能一口报出掉落在地上的牙签的准确数量,在没有学习数学的情况下,他还能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一些自闭症患者还对质数有着独特的兴趣。孤独星人G甚至还花了12年的时间做了质数表,所载数字的数量将近800万。
无疑,自闭症患者的大脑是和我们常人是不同的,他们的大脑可以通过与我们常人不同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但他们的大脑同属人类大脑,为什么我们正常人的大脑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信息呢?可能正因为如此,目前有很多针对自闭症患者的脑科学研究,这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也许我们人类的大脑已经具有这样的潜能,只是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让这一潜力发挥出来。
第五,关于死亡与临终关怀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终将面对的问题。年轻人不喜欢谈论这个话题,是因为觉得自己离死亡还比较遥远,老年人不谈论这个话题是因为避讳和敏感。但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与其心怀恐惧与不安,不如直面这个话题,勇敢地”向死而生“,也许更有意义。
《西藏生死书》中讲到,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因为人们毫无准备和对生命的理所当然。所以一旦死亡来临,同时带来的就是巨大的毫无防备的痛苦。佛教徒修行是为了跳出生死LH,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他们看来,死是另一种形式的生。
作为我们平常人,了解面临死亡时经历的心理过程,避免被可能突然到来的那一天搞得措手不及,或许会更好地帮助到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亲人。本书讲到的五个心理过程如下:
第一个心理过程是否认。“不!不是我!这绝不可能”,这是我们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很多绝症患者在刚得知自己病情时会说:“这一定是误诊”。有些病人不接受现实,其实是不接受家人或周围人对他“早死早了”的态度,或者不接受刚享受到快乐就要离开人世的遗憾。
第二个心理过程是愤怒。“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
第三个心理过程是讨价还价。这个过程鲜为人知。当愤怒过去,接下来,我们会想:“能不能跟“上天”好好商量商量,也许它会宽限一下,推迟我的死期?”晚期的绝症病人用的就是这种逻辑。
第四个心理过程是抑郁。前三个心理过程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失落感——生死抑郁。在这种抑郁面前,任何的鼓励和安慰显得苍白无力又不合时宜。这个时候,让他们能够尽情发泄和表达自己的悲伤,反而容易接受死亡。这个阶段的病人常常表现得很安静,不需要或者极少需要言语表达。这时,手与手轻轻碰触,帮她们梳头,或者静静地坐在他们身边,便是最好的支持。
第五个心理过程是接受。接受并不意味着幸福,他们心中已为自己举行完葬礼,对一切事物失去了兴趣,喜欢单独呆着,不想被外界打扰。死亡被视为最大的解脱。这时,家人需要“放手”,允许并帮助他们离开人世。
以上这五个心理过程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全部经历,有些病人从头到尾都会一直停留在否认阶段。
今年六月,我二舅因身体极度不舒服去医院检查,结果是肝癌晚期,并已经转移到肺和肾,住到医院一周就去世了,我不知道他在这短短的几天之内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过渡,当他在呼吸机的帮助下努力呼吸的时候,在那些度日如年的分分秒秒中,还有没有力气去否认、去愤怒、去妥协、去悲伤和绝望,他全部的力气只够呼吸,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在最后的时光里,在隔离亲人的ICU病房内,他满腹的不甘、也许还有后悔和嘱托都释然了吗?他停留在怎样的心理状态而不得不无奈地离去?都不得而知。
(20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