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膳随缘

图片发自App

今天被朋友圈里的一张40万餐饮账单刷屏,暂且不论真假。仔细看了上面的菜单,除了贵,实在没有看出贵得值。美食,是人生的一大趣味,为自己喜欢的事付出无可非议。只是,在这张账单背后,藏着的却是“土豪的价值观”。“不求最好,只求最贵。”因为昂贵,食物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观感,真正属于食材本身的味道,却未必被重视。

家里有一本《饮膳随缘》是我很喜欢的美食书。作者周惠民先生是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作品有《德国史》《德国对华政策研究》等学术专著,但他喜欢烹调,更有家传渊源,于是把自己的专业领域拓展到了美食界。在大学里开设了西方饮食文化史课程。并且曾任《时代周刊美食志》的专栏作家。

他擅长用文化历史的角度剖析美食。质朴,轻松,幽默的笔调将几十年游历中外,品尝美食的心得娓娓道来。漫游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对美食的记录里有他对历史,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对美食发展影响的深度思考,字里行间更是充满乐趣和味道。在他的笔下,美食绝不是吃吃喝喝,这么简单的事,是关乎人类生活内容的重要研究题材。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美食家,周教授的味蕾不仅品尝着食物的酸甜苦辣,还有这些味觉感受的起源以及传承的意义。无论是中国的食谱,还是罗马的食谱,都见证了文明的崛起。这两大食物体系,也相继形成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风格特征。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奥古斯特皇帝颇好饮食之道,《论厨艺》这本经典就记录了当时的饮食方式和观念。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烹调工具,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以前简单地把食物弄熟到现在高端的分子料理,饮食经历的蜕变过程也反应着人类不断寻求改变的好奇心。至于食物的味道,是否越变越好,也未可知。不过现代人“自以为是”的感觉良好是肯定的。

第一次在美食书中读到这么多典故。审美观里的“燕瘦环肥”,不仅关乎饮食,还跟当时的国力有关。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读起来甚美的文字,却造成了屈子的低血糖,汨罗江之亡,是“自投”还是“失足”,也未可知。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他信手拈来的史料,让文章读来滋味无尽。

作者的“随缘”一点都不“随便”,虽然是“入境随俗,边走边吃”,但吃起来不可以将就。有次他在欧洲民宿遇到了当地的美食鳟鱼,廉价购得一尾,本想用日式方法做成刺身,辅以山葵,酱油,再将鱼头加入味噌炖豆腐,但后来还是用西式做法:去头去骨,切成鱼排,沾粉煎过,放点香料、香橙做酱一浇,配上红酒一杯……

读到此处,放一段舒伯特的《鳟鱼》,明快优美的旋律响起,想着那条在清澈小溪里游动的鳟鱼最后不知有没有逃离人们的餐盘……其实能够体会美食的滋味,更多需要细嚼慢咽,用心琢磨。无论食材是否昂贵稀有,厨师是否有名,都不会妨碍我们好好地吃每一餐饭。让我们面对食物,心存感恩,享受饮膳随缘带来的快乐。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饮膳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