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再认识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引发一场全

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

其实,这封读者来信,是由北京第五羊毛衫厂的青年女工黄晓菊与北京经济学院(今为首都经贸大学)二年级学生潘祎

的来信与来稿杂糅而成。其中,潘祎的来稿不能用,但其中一些语言和观点可供参考,而黄晓菊的原稿有8000多字,分为

“灵魂的鏖战”、“个性的要求”、“眼睛的辨认”和“心灵的惆怅”四部分,基本可用。编辑部将这两篇稿子交给编辑

马笑冬,由她执笔作最后的修改。最后见刊的那封信,人生经历和主要观点都基本取自于黄晓菊的稿子,很多话甚至是原

文,潘祎的一些话也糅了进去,还吸收了一些在座谈会上听来的语言。最后,她从黄晓菊和潘祎的名字里各取一个字合成

了“潘晓”这个笔名。(编辑马笑冬离开中国青年杂志社后,于1988年出国,1998年在美国波士顿的东北大学取得了社会

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国后一直在复旦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黄晓菊

那时候,我是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生,正享受天之骄子的待遇,并不感到人生的路越走越窄,而是充满了希望。因此,我

对那场人生观大讨论没有投入,只是在日记里自己对自己写了一些思考。

今天,我已经走过了青年时期,中年也几乎要进入尾声,对人生价值以及人生观的认识更加深入,不再停留在感叹阶段。

当年潘晓那封信所叙述的人生迷惘,实际就是中国社会、中国人的国民性给青年人心灵的伤害。一个政治异化与剧烈变迁

的社会,一个被鲁迅讽刺与批判的民族,在历史与现实的撕裂、涅槃过程中,把狰狞与丑恶的一面暴露给生活经验尚未深

厚的年轻人,那只不过是一种梦醒时分的空虚、痛苦而已。

崇高与英雄,是各种文艺载体营造出来的心理“幻像”,一旦破灭以后,迷信者会产生丧魂落魄的感觉。而现实生活中的

自私自利、各种背叛与算计,本来就一直存在,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中国的老祖宗早就有“性本善”与“性本恶”的争论

。真善美、假丑恶,是相对存在的,是事物的两面。

人生的顺境与逆境,说虚幻一点就是“命运”,说实在一点就是“祸福相倚”。人生不是童话,本来就是一幕幕悲喜剧。

那么,人生的价值或者说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这要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人类存在于地球、宇宙的价值,一是个体的价值。

莎士比亚赞美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虽有不同看法,但是人类及其文明都是值得赞美的。同时,我们也要

接受另一个残酷的事实,“死亡是向大多数人靠拢”。死亡是不可逃避的宿命。也就是说,人类无论多么伟大,也必须在

“出生”与“死亡”中循环。如此看来,人生不过是一个过程罢了!

这个话题很复杂。如果简化,就不妨用“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两句诗来解答。不要追求什么永恒的价值,

一切都是瞬间,你悟透了生死就悟透了人生!

我们短暂的人生,要力求自我的灿烂,在灿烂之后就归于枯萎。如此而已。

期间的一切风风雨雨,就是表象,给人的就是迷惑。真善美也罢,假丑恶也罢,都是过眼云烟。

明白了这个真相,一切的烦恼就轻若鸿毛了。活着,灿烂你的灿烂;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附:潘晓: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

https://www.douban.com/note/204337829/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价值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