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杂记(102)研究儿童资格自测

凡研究儿童的人,必须具有以下资格:

1.知科学的方法,具科学的精神。

2.对于儿童有敬爱之心。

3.曾经研究过普通心理学。

4.必须有恒心和细心。

5.与儿童接触的机会要多。

     ——引自《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载《陈鹤琴全集》

儿童立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要想做好小学教育,首先要研究儿童。对比以上几条进行自测,每一项最满意为十分,最不满意为零分,开始自我暴露:

1.知科学的方法,具科学的精神。(7分)

了解过一些研究儿童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诊断法……也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感觉方法远远不够用,还需要多加学习。

2.对儿童有敬爱之心。(10分)

从我选择做老师那一刻开始,我就要为这一项打满分。二十多年后,我仍然给自己打满分。对孩子有天然的喜欢,因为我眼中的孩子,就是天使。对孩子有天然的敬畏,因为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特的绚丽的生命,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对孩子有天然的爱,是因为孩子是爱与美的化身,爱他们,我被他们的爱滋养,我得到的比给予的多很多。

3.曾经研究过普通心理学。(8分)

从前断断续续地读过几本心理学,刚开始觉得用处并不是很大。儿子青春期,情绪集中大爆发,我才发现自己是那样地无力。于是开始关注各种心理学相关的文章与书籍,也就是在那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我逐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静下心来,陪着孩子淡定从容地走过了高中最艰难的一年。感谢儿子,让我明白一个母亲懂点心理学,是多么重要。我也终于明白,一个老师,要真正将育人落到生活的细节中,懂心理学,可以为孩子,为家长提供更专业,更有实效的帮助。

4.必须有恒心和细心。(9分)

想起刚刚看到的一句话: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小孩子的教育,一点儿急不得。该犯的错得让他去犯,即使反复犯错,也得沉住气,因为反复犯错,孩子本身就非常难过,他当下的能力没办法支撑改错的行为。老师要觉察他的真实需求,帮助他一直走,一直走,直到走出迷茫。

班主任工作也好,学科育人也罢,都离不开“细心”二字。特别是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事无巨细。今天跟小一新生家长沟通时还聊到:要想孩子养成好习惯,就是要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不止要说给他听,更要做给他看,再带着他做,再看着他做,最后让他自己做。行动才是养成教育的法宝。

这一项自测,我感觉自己做得挺好,给自己留一分的提升空间。

5.与儿童接触的机会要多。(9分)

这一点自我感觉很好。

只要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我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跟孩子们腻在一块儿。要了解儿童,必须生命在场,和他们的生活日常发生联结。

看着他们读书写字的样子,听着他们朗读发言的声音,内心充满喜悦。下课和他们聊一聊,或者和他们一起玩一玩,开心!如果某某同学和某某同学矛盾了,我还会去看热闹,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吵吵闹闹到眉开眼笑。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逻辑,孩子有孩子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一般不会介入孩子的矛盾,即使孩子向我求助,我也只是提供多种方法供他参考,逼着他们自己去学习解决问题。也许有人会质疑:你这老师是怎么当的,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有矛盾居然不去解决?我会微微一笑对他说:你太自作多情啦!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我怎么能剥夺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呢?难道老师能一辈子都帮着他?

今日和新生家长聊到家校共育, 总会问:如果您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大多数家长都表态,主动和孩子沟通分析,找老师了解情况,弄清事情的对错,自家孩子错了,主动认错,改正,自家孩子是对的,就宽容对方。

我从另一个角度给了他们建议:小朋友,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正是学习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的关键期。和同学发生矛盾,正是他们人际关系方面的学习资源。家长先接纳孩子的任何情绪,抱抱他,教他做深呼吸,解决掉情绪之后,听孩子自己讲述事情的经过,听完后不评判,而是询问他自己的想法:你想怎么办?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办,可以给孩子指路:爸爸妈妈建议你直接找对方用语言沟通,也可以找朋友想办法,还可以求助于老师,在学校里,任何一位老师都是孩子信得过的求助对象。小孩不会撒谎,但是小孩在描述事实的过程中,只是站在自己角度,会漏掉很多真实的信息。况且小朋友在集体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能判断清楚谁对谁错。不纠结事情的对错,不评判他人的孩子,因为对方也是个孩子。如果家长实在不放心,直接和老师联系沟通,相信老师的处理。毕竟,在学校教育这一块,老师是更专业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杂记(102)研究儿童资格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