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汪曾祺《受戒》

年少不喜散文,不喜杂文,不喜短文,轻狂地以为内心的那点儿感受和惆怅,在这样的文中是找不到共鸣的,同时,也不屑于共情别人的感触。如今,再过几年就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慢慢觉得自己渺小,开始在别人的眼睛里感悟人间百态,从别人的文字里拨动不再轻易跳动的心弦。

陆续看了几本丰子恺、季羡林、汪曾祺的书,书中透出的皆是淡淡的人间烟火气。尤其是《受戒》,市井小巷、人来人往,整本书的基调就像黄昏的烟筒里飘出的袅袅炊烟一样真实、一样寻常,而炊烟下的一个个小人物鲜活地跃然纸上。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受戒》这本书里有着数十个形形色色的人:男人、女人、和尚、尼姑、卖药的、卖豆腐的、卖炮仗的、画画的、教书的、拉皮条的……,等等等等。这些人身上透着:善良、坚韧、质朴、贪婪、自私、圆滑……,你或许看到些自己的影子,或许看到了张三、李四。不论是谁,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真实。

汪老用“剥落所谓创作的一些技巧或讨巧”的笔,最大程度地显露出来语言的质地。书中没有过多人物形象的描写,没有议论和评价,只是把这些人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为真实,显得没那么有道理,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以最原始的方式呈现,没有道德伦理的束缚,没有三纲五常的的制约,没有对错是非的判断,自由流动的情愫,皆源于人的本性的驱使。种种这般与世俗撞击的观点让人觉得矛盾,有悖常理,然而,细品,内心却生出平和和释然。

想来“矛盾其外,和谐其中”正是汪老的写作亮点。真正的生活就是在矛盾中的释放吧,没有评判的率性而为,让人性的自由参与进来,让自然的情感任意流淌。在矛盾中跟自己和解,接纳不完美、但真实的自己,摘掉因戴太久快要焊在脸上的面具,不再总是压抑自己。随心而动,随性而为,看看自己原本的模样,看看不加粉饰、不加滤镜和美颜的生活,做真实的自己。别担心没有善恶和底线,人本向善,世界原本就应该是美好的。

老公看到我的摘抄本,问:“这有什么用?”非要有用吗?没用又怎样,来自心海的消息:我愿意!这就足够了。愿这本书能给你这样的领悟和勇气,在焦头烂额的日子里,有那么片刻做自己!

书摘:

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奇心都拿出来了。

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松。

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

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孩子的那点天真爱好,放风筝、掏蛐蛐、逮蝈蝈、养金铃子,都已经叫严厉父亲的沉重的巴掌收拾得一干二净。

八千岁那样有钱,又那样俭省,这使很多人很生气。

有时跑过来一条瘦狗,匆匆忙忙,不知道要赶到哪里去干什么。

把园门锁上,偌大一个园子便都交给清风明月,听不到一点声音。

偶尔听到钉鞋穿过巷子的声音,由近到远,让人觉得很寂寞。

其实“祝”(祭文)里说的是什么,她们根本不知道,只是各哭其所哭。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自己--汪曾祺《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