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峪河畔

此文系【霈落未央】专题推荐,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从住地出来,大约走个二十米,就到一个小巷子口,走进去再出来就到了红峪河畔。大部分时候,这是一条干涸的河沟,只有在上游发大水或者下暴雨的时候,才能重现河的面貌。

沿着河畔,在密密麻麻的石头缝隙里,长着各类绿色的植物。除了苦苣、刺盖、冰草、蒲同英、喇叭花、车前子、灰条这些最常见的花草,还有一大堆叫不上来名字的。由于一年见不着几次水,河滩中间的绿草往往长得比岸上的更为茂盛。

刚开始寄宿的时候,如果晚上不去上自习,我们总喜欢拉上三五个伙伴一起逛县城。尤其是夏天的夜晚,看着花花绿绿的街道,通过菜市场晃悠到渭河边,沿着河堤吼上两嗓子,这就算是完美的一次夜游了。有时候,还能碰上露天卡拉OK,我们会津津有味地看上好一阵子。那些情与爱的歌,我们之前也在录音带里听到过,只是从没有唱一首的勇气。不过每次听完卡拉OK回来,那股子余音总是会长时间在耳边缭绕。

应该是从高二开始,我便喜欢上了一个人在红峪河畔溜达,拿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安安静静坐在杂草丛中,感觉很是惬意。后来功课多了后,基本上在外面读的书也以课本为主,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很少有其他的课外读物。在我们那会儿,不管家里条件怎么样,寄宿的这些孩子在学习上都是非常上进的。虽然成绩有高低之别,但极少有因为脱离了父母的管教而在这儿混日子的。在当时的那个环境和氛围中,如果这样做,将会遭到全员的鄙视。

后来,大哥从北京给我寄来了一本书,叫《在北大等你》,讲的基本都是考入北大的幸运儿的励志经历。在如今鸡汤泛滥的年代,可能很难想象这样一本书对当时我的影响。实事求是地讲,这些简单罗列的个人故事整整支撑了我之后的整个高中生涯。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只要看上一篇,就感觉从里到外被赋予了神力一样,眼下任何的挫折都是那么的不值一提。唯有奋斗、唯有拼搏,才值得说上两句。事实上,这也是我们那个阶段的普遍价值观。

那时的我,每周总会在红峪河畔走上一两回,大部分时候是为了坐下来读读书,但也有纯粹就是为了溜达一下的。其实就河畔而言,对于农村娃来说,本无太大吸引力,景象还不如家里最常见的田地。然而,就是在这么一个看似非常普通无奇的地方,每每溜达,却总能感受到特别的平静。现在想来,可能是当时的那种自由感契合了成长的特定阶段,让原本叛逆的青春期在这么舒缓的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没有了外界硬性的限定,却反而更加在乎自我成长。如此,甚是感激那段无拘无束却又极度自律的岁月。

高中的寄宿岁月,在现在看来,那是相当艰苦的环境。除了学习上的压力,还要应对繁琐的生活琐事,当城里娃放学回家,吃着父母做好的饭菜,我们才要围着刚开火的蜂窝煤炉子吭吭咔咔。如今的我,如果再要重复一遍当时的节奏,口上说可以,心里是打鼓的。但在当时,丝毫不觉得这有啥,甚至期盼着更艰苦的环境来锻炼自己。

记得也就是那会儿,我从同学那儿第一次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这部神作,心向往之已久,遂借来一阅。至今,那些个经典的场面和话语,依旧栩栩如生,也深深地影响着我。每当想起,隐约总能放映出那个坐在红峪河畔,认真看书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峪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