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5: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吗?(2019-03-20)

今天在办公室发生了好玩儿的一幕。一位同事在问大家:“XX戴眼镜吗?”这位XX其实就是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人,但奇怪的是,当他提出问题的时候,大家竟然没办法第一时间说出来这个人到底戴不戴眼镜,感觉恍惚了一下,要仔细想想,还未必想得明白。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平时天天见面的人,真的要问一些细节的时候,反而不太确定了呢?我们真的有关注到这些细节吗?

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背书的情景。如果是古诗词,即使再长,都能很快记住并长久不忘。像《琵琶行》、《岳阳楼记》,现在也能随口背出来。但如果是零散的信息,对我来说就很难,比如说历史。记得中学时候,自己在家里很认真地拿着历史书前前后后地背,感觉自己都背熟练了,可是当合起书,被爸爸提问各种问题的时候,又发现自己好多没有记住。现在想起来,当时的自己应该就属于那种: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而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点。

我发现,这些对我来说零散的历史知识就和现在工作中零散的信息是一样的,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占据了大量内存,但并不代表我们能够完全handle。看起来很忙碌,很努力,但事实是很低效。

那么,如何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训练自己的大脑排除干扰,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呢?这就是一个好问题。

有本书叫《深度思考》,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决定工作价值的,不是那些琐碎肤浅的表象,而在于“水面”之下真正的“深度”,也就是深度工作。深度工作就是指在没有干扰的专注下进行的工作,它可以把我们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能够专注工作的状态靠自己的自制力来完成,并不能借助外力。想起今天早上小爱同学(小米智能音响)叫醒的时候播的第一条新闻是关于聪明药的。说的是很多家长现在给孩子服用一种叫聪明药的东西,这种药在美国非常流行。我查了下,这种药叫阿得拉。阿得拉本来是用来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障碍的药,吃了之后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能对所做的事情一直保持兴趣,提高认知水平,加深理解,而且还能提高记忆力。当然,副作用一定有,就是长期服用这种兴奋剂,会产生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状态。

对比深度工作,什么是肤浅工作呢?就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还能开展,这些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并且容易复制。简单说,就是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即使受到其他干扰,也不会有影响。这些工作不需要太多思考,带来的价值不大,可替代性很强。我们应该尽量降低这类工作的比重。

那么,如何在深度工作中能够克服分心呢?《深度思考》告诉我们:

首先,要不断专注。保证在一段相对的时间里可以屏蔽掉互联网或者手机。你发现了吧,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即使把手机放在一边,也会不时要看看有什么新消息,如果不看,会觉得压力大,生怕错过什么内容。其实什么都不会错过。

其次,像罗斯福一样工作。就是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时地像罗斯福一样发起冲锋,以高强度工作,高效利用时间,实现专注力的高度集中。

再次,做一些深度冥想。让自己静下里做些思考,而不仅仅是低头往前跑。

最后,远离社交网络工具。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就是在刷存在感。社交媒体只是一个产品而已,他们可能很有趣,但对我们的人生目标却是无足轻重的,同时也有可能是我们完成深度工作的巨大障碍。

所以,工作时间长并不意味着工作成果高。有很多人,在一份工作上做了5年,10年,但是他只是拥有了5年,10年的经历,并不具备5年,10年的经验。所以,当我们怀疑,为什么向上晋升的不是我,而是其他人的时候,我们首先想一想,我们拥有的是经历还是经验。

总结一下,文章开头的场景只是一个小例子,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充斥了大量的熟悉而又陌生的信息,我们没有完全GET到它,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没有深度正确地努力去观察和记忆。

所以,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还是真的努力并且有好结果?

你给自己一个评判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D25: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吗?(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