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之风
(一)所谓“君子之风”就是治儒家心目中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以“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以及“六艺”德只是技能素质。
孔子能够从自身修养着眼,注重自身修养是基础,是成就事业的前提。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先义后利(不否认对利的追求,只是孰先孰后、何为根本的问题)
2.杀身成仁(用生命捍卫仁义)
3.不求私利
4.重视个人修养
5.追求文质彬彬,也就是内涵与外表的统一
(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把富贵比喻为浮云,也有丰富的内涵。这个比喻,形象的说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和金钱是通过奋斗创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的。这对我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一个人对金钱的追求过于迫切的时候,往往就会突破各种道德底线,甚至是法律底线。而对这些东西的渴求,又往往会让人迷失自我,患得患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小人长戚戚”。我们经常说到“淡泊”,其实淡泊不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生命境界,也应该是快乐幸福的来源。
浮云没有根基,是游离的,往往来去匆匆,没有方向,这就表明孔子对不义之财的轻视;浮云聚散无常,如过眼烟云,这就说明孔子懂得通过不义得来的富贵,是不会长久的,不长久的东西又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浮云高高在上,高不可及,与我何干,说明孔子对之并不看重;浮云至轻至淡,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见利思义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孔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否定人对利的追求,只是强调要正当获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既要追求利益,又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能够正确处理利和义的关系。这一点对于当今的从商者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分析真正的优秀的商人,无不如此。他们以把“义”首先具化为“诚信”,然后延伸到“立人达人”、“善”以及博大情怀等各个方面。若是颠倒了义和利的关系,那么就会成为唯利是图的奸商,不会长久发展,更不会受人敬仰。
(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生动形象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一般稳重;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维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一般灵动。
孔子多用对比手法阐明君子理想:总结归纳《论语》中”君子“和”小人“相对的语句有以下部分。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这句话主要理解好两个字:周、比。“周”是“团结、合群”的意思;“比”是“勾结、搞帮派”的意思。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这句话主要理解三个字:怀、土、刑。“怀”是“思念”;“土”是“乡土”;“刑”是“法制惩罚”。这句话是说,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也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喻”即“明白、知晓、领悟”。这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广为人知。这句话明确地提出了“义利”的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个人,如果他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孔子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这种观点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了。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情,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这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换句话说,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而小人却与君子做的完全相反。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的德行就像风,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跟着向哪边倒)
此句中的“小人”,可以理解为“老百姓”的意思,不一定就是无德之人。君子用“德风”去影响、改造民风,让民风也变得好起来。以德化人,才是真正的教化。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和”即“和谐、协调”,“同”即“同流合污”。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虽是就处事为人而言的,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泰”即“坦然、安静”,“骄”即“骄傲、傲慢、自满”。君子总是泰然、坦然,神情自若;小人总是骄躁、傲慢。此句和上面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十分相似,意境所指都差不多。
9.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仁德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品德,连君子都不一定人人具有,更何况小人呢?换句话说就是,小人是根本达不到具有仁德这样的境界的。
10.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什么是“上达”和“下达”呢?有两种理解,一是上达于道,即仁德明智,下达于器,即工农商各行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近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近乎污下。可见,君子和小人的行为是一上一下,截然相反的。
1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君子处境不好,处于困境之中,仍然会洁身自好,会保持高尚的节操;而小人如果让他处于这种困境中,就会不择手段,就会胡作非为。君子和小人,真是否泰如天地。
1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在对己与对人的问题上,君子和小人,也是相反的。君子往往严格要求自己,首先从自己做起,查找自身的问题;而小人则往往放任自己,眼睛向外,只盯着别人。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此句中的“小知”是做小事之意。重大使命,是绝对不能让小人去承担的,小人充其量也只能做做小事情而已。
14.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而无敬畏,轻佻地对待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三畏三不畏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尺。我们说,有所畏惧,才会谨言慎行,而无所畏惧,就有可能会胡作非为。
15.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君子学了道,就能惠爱百姓;小人学了道,就容易役使百姓)
这句话说明了“道”的重要性。“道”不仅能够改变君子,同样也能够改造小人。不学“道”的小人,很难使唤,而学了“道”的小人,就容易使唤了。
16.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