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06 谋攻篇:上兵伐谋,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

要点回顾

1.孙子兵法是不战之法,不败之法,以多胜少之法。

2.孙子兵法的“计”,不是计谋,而是计算。通过“五事七计”计算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3.诡道就是引诱对方犯错误,我方要不忘初心,防止被敌方诱骗。

4.打得赢但打不起,成本太高不要打;要非常注意去取得战利品;要速战速决;实现目标时要多研究成本上是否可行;随时研究成本结构,考虑使用颠覆式创兴。

5.首先保全自己,其次保全敌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如实描述所看到现象、内容、观点。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1️⃣.上兵伐谋。一种是伐掉他主谋的人,让他丢掉了主心骨,就没法打了,没人出主意了。第二是伐掉他心头的念想,让他自己不想打了。

2️⃣.其次伐交。伐交就是要伐掉他的外交,破坏他的外交,伐交另外一个案例:杀使伐交,绝了他的外援。

3️⃣.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的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攻城是下策的下策的下下策。

记录下思想变化,看到这个观点前怎么想,看到后怎么想,找到中间落差

“上兵伐谋”被我误读了那么多年,今天终于矫正过来了。伐谋是不战而战的策略,为了避免战争,积极争取使己方取胜的因素,同时破除让对方胜利的因素。当对手的有利条件已经不存在,而我方拥有致胜因素时,自然就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按照孙子兵法看来,那些驰骋沙场的勇士,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成为了缺乏雄武韬略的莽夫。当与敌人短兵相接时,财力、物力、人力就会消耗,即使最后取得胜利,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

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带来哪些启发

《孙子兵法》的前几篇读下来,感觉孙子的伟大之处不是计策有多么高超,而是所有的计策都是在围绕着一个目标展开:己方利益最大化。这个目标展开就是我方损失最小,从敌方获取利益最大。所以尽量不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参与战争,也要使用敌人资源、以战养战。

反观诸如《三十六计》这样的兵书,其中的计策只是为了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战斗本是一种形式,是为“本国利益最大化”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形式变成了目的。

如果按照现代考核方法来看,《孙子兵法》更像OKR考核方式,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一个核心目的。其他兵法计策更像KPI,把一场战争分解为若干场战斗,每一条策略都是为了赢得一场战斗,实际执行中容易把一场具体的战斗当成了目的。

具体要怎么做。

1.做事要有全局观,不要只是纠结在某一个点上,而忘记了更大的面。

2.对抗不是目的,为了取得最终的结果,可能不需要对抗。站在更高的维度,更大的范围,也许可以找到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案。

3.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对于个人或者公司来说,上上策应该是寻求合作,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部分。上策是从内部瓦解对手,进而使其屈服。其次是破坏对方合作因素,使其孤立无援。下策是短兵相接,但是一定要让形式有利于我方。下下策是攻城,最应该避免的是在对方占据有利形式的情况下展开竞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孙子兵法| 06 谋攻篇:上兵伐谋,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