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体罚女儿获万人点赞,真相刺痛多少中国父母

有人说,判断一个成年人的修养,看他怎么面对熊孩子就知道了。

只是对家长而言,怎么应对孩子犯错,是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不罚怕孩子变成混世魔王,罚了又担心下手过重误伤。

最近,一段美国爸爸惩罚自己犯错的女儿的视频,得到数万网友点赞

原视频获21万赞 / Facebook@Matt Cox 


看完觉得,也许这才是教育熊孩子最好的方式。

因为欺负同学,女儿被取消了坐校车上学的资格。

知道女儿的霸凌行径后,爸爸决定好好教育她——

让她在只有2℃的天徒步8公里去上学。

被惩罚徒步上学的女儿/微博@北京晨报


父亲一路开着车,在女儿身后10米左右的距离缓缓跟着。

这是出于安全考虑。

被惩罚徒步上学的女儿/微博@北京晨报


在视频的最后,这位爸爸说到:

“要让女儿明白,霸凌是绝对不可以,也绝对不能被容忍的。”

被惩罚徒步上学的女儿/微博@北京晨报 


在他看来,如果在女儿犯错被罚时,自己开车送她上学,会让女儿觉得无论自己做了什么,都会有家长给自己善后。

选择这样的惩罚方式,就是想告诉她:

父母为女儿做所有事并不都是理所应当的。

同时也让孩子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的错,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视频里反映出的,有好几点值得学习。

1

孩子不是一天长成

也不可能一天教好

有错就改,大人熟知的规则,要有序教给孩子。

《爸爸去哪儿》一个游戏环节,夏克立的女儿夏天,和林永健的儿子林大竣,被分到一组,一起守护冰淇淋,村长交代他们不能让任何人吃。

同时还增加成年人诱导环节。

让其中一位爸爸胡军去忽悠他们:天这么热,吃了也没关系。

最后,他们没抵挡住诱惑。

胡军问他们,要是村长发现怎么办。

夏天第一反应是:告诉他们好了,说对不起,不会有下次。

胡军问夏天,如果发现偷吃冰淇淋,会怎么办,夏天的反应 /《爸爸去哪儿》


大竣却很犹豫,不敢说,害怕,不告诉他们。

任务结束后,林大竣躲了起来 /《爸爸去哪儿》


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源于他们父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

夏天的父亲夏克立,总认真耐心地和她讲道理,引导她思考。

这次任务夏天没抵挡住诱惑,夏克立先反思了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向林永健表示了歉意,说是夏天影响了大竣。

夏克立说是自己女儿不好的地方影响了林大竣 / 《爸爸去哪儿3》


之后,夏天被爸爸要求面壁。

坦然接受的夏天,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念:错误是错误,改了就行;爸爸一直在,也不会不爱她。

夏天被爸爸要求罚站 / 《爸爸去哪儿》


大竣的爸爸林永健,则算是典型的中国严父。

孩子一犯错就凶神恶煞地批评,甚至恐吓孩子:

你吃什么吃!爸爸不管你了,你自己考虑考虑!

林永健斥责儿子大竣 /《爸爸去哪儿》


犯错后的大竣,自卑畏怯。

他找不到一个自我改错的方向,一直处于不安慌张的状态。

被爸爸丢下让一个人反思的大竣,有些不知所措 /《爸爸去哪儿》


这件事让林永健很生气,胡军却说,可以理解这些孩子。

因为孩子小,心智并不像大人这么完整,加上诱导忽悠,肯定会犯一些错误。

胡军解释孩子为什么会被诱惑 /《爸爸去哪儿》


我们熟稔的原则,孩子并不能一下习得。

林永健自己对此的反思 / 微博@林永健


2

暴力沟通

瓦解掉孩子的自尊

来自父母(最爱的人)的语言肢体暴力,是瓦解一个人自信、自尊最有效的方式。

父母惩罚造成的“不安”和恐惧,并不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消逝。

陈乔恩曾在综艺节目里,谈到自己的父母:

“我从小生活在恐惧中,我很怕我妈妈。因为我怕我妈随时会打我,她常常压力很大。”

年龄小、涉事少,孩子们的神经往往敏感。

如果经常遭到暴力式的沟通,极易导致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焦虑、恐惧状态。

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

18岁的女孩对养母动辄打骂的行径实在难以忍受下去,逃离家门后开始四处流浪,最后被送至儿保中心 / 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孩子往往会无意识地模仿家长的行为。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发布过一段《拒绝语言暴力》的视频。

视频中,来自沈阳看守所的6位少年犯,讲述了自己充斥着“打骂”的童年。

《拒绝语言暴力》片段

其中一个少年父母离异后,母亲经常把脾气发泄在自己头上。

还时常骂他“怎么不去死”。

这些怨气一点点渗入这个少年的心里。

中学后,他便辍学到发廊为别人洗头。

因为工作失误,理发店老板大骂他“怎么不去死”的指责,激发了他内心多年恨意。

最终,他用匕首杀死了店主。

“恶棍的起源就在家庭教育中,打骂教育是培养恶棍最好的办法。”(教育学家尹建莉)

暴力沟通摧毁了孩子的自信。

父母粗暴的处理方式,让他们恐惧错误,对于外界的批评烦躁反感;

甚至在长大后难以用相对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

3

家长首先要识错

认错

同时,教育孩子,家长首先有识错和认错的能力。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

可那些屡屡犯错的熊孩子身后,多的是“护犊子"的家长。

最常见话术:“孩子还小,不懂事。”

江苏的一位父亲带儿子去超市,结账时孩子调皮,把收款机电源线拔了。

收银员发现后指出小孩的行为:

“这孩子怎么把电源拔了,都没法继续收银了。”

这时,孩子的父亲突然暴跳如雷:

“你哪只眼睛看到我小孩把电源线拔了?”

“搞坏了又怎么样?我就碰,就碰,就把你搞掉了怎么样?”

随后,这位家长把手上的购物篮砸向收银员。

护犊子的家长把购物篮砸向收银员 / 江苏公共卫视


旁边过来劝说的员工,同样遭到家长的谩骂。

家长甚至开始砸毁店里的东西,越砸越起劲。

最后警察介入,事情才消停下来。

护犊子的家长乱砸货物 / 江苏公共卫视


这样的护犊子,因为这无疑是在告诉孩子:

错误你尽管犯,有人指责,打回就行。

而若自家孩子受到一丁点儿欺负,就恨不得“与全世界为敌”。

游乐场里孩子玩耍摔倒很正常,但是一位家长只要看见自己的孩子摔倒,就马上用脚踹哭别人家孩子 / 北京卫视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的演讲中提到: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

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

对于犯错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从不应当是护短容忍。

4

更多时候

父母要自省

开头视频中的美国爸爸,为了教育自己的女儿让她徒步上学。

但8公里的路程并不算短,中途女儿也有可能产生身体不适的隐患。

因而这位父亲选择在女儿身后。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自省,自己认识到错误。

反观一些家长,打着“为了你好”的名义,却用“控制”代替惩罚。

TED《世界上最糟糕的妈妈》视频里的妈妈菲利斯,时常注视这孩子们的一切。

妈妈菲利斯紧紧盯着在玩儿蹦床的孩子 / TED


自己的孩子出去玩儿犯了错,她的惩罚方式就是:

哪里也不要去,只准在我的视线范围内。

对孩子来说,“觉得自己就像被绑架了”,叛逆心就更强了。

菲利斯的儿子认为自己的妈妈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妈妈 / TED


很多时候,教育孩子前,父母应该先反思自己。

孩子这张纸,为什么会划上这样的颜色,引导的过程中,哪里出了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作家显克维支说: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

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错误里也藏着父母的影子。

没有人是天生就会做父母的。

因此每一个人的成长,也都应从自己的身上找到动力。

对自己负责才能成为更好的大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爸爸体罚女儿获万人点赞,真相刺痛多少中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