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孟汀
罗孟汀生于1931年,卒于2002年,乐山牛华溪人。他自幼热爱家乡山水,与名书画家苏葆桢、吕林、赵蕴玉、岑学恭等人过从甚密,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与李琼久、刘朝东、杨风、李道熙等一起创立了嘉州画派。“罗老和老一辈嘉州画派画家一样,热爱并扎根这片土地,将深厚的感情反映到了书画作品之中。”嘉州画派现任院长李忠纯表示,罗孟汀勇于创新传统。“由罗孟汀等人创立的嘉州画派,从最初的十余人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六十余人。最大的特点一是基本功扎实,有西蜀文化的深厚底蕴;二是积极将中西方创作方法融会贯通;三是内容以嘉州风土人情为主,平原、小丘、大山、河流等都是创作题材。”李忠纯介绍,“以前嘉州画派都是国画,经过上月重组后,我们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油画或雕塑作品加入,以便多层次地探讨交流。”李忠纯还透露28日重组后的嘉州画派将在乐山进行首展,罗孟汀铜像雕塑将一并落成。
孟汀老师二三事
■ 胡方平
时光荏苒,今年五月六日,是罗孟汀老师逝世八周年的祭日。夜晚,摩挲着老师生前工作时的照片与留下的遗作稿签,重温《世界关注乐山大佛》一书,老师那平凡而感人的人生足迹如潮水般在脑海心田涌现。尤其是建国初期老师在乐山县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那段不为大多数人知晓的非凡经历与作为,更令我钦佩。在老师逝世八周年之际,据昔日搜集的老师生前友好的回忆讲述撰成此文,以表内心对老师的深切悼念。
支持互助组抗旱保生产
2002年10月10日,我和张义顶、胡学元在老师生前友好带领下,来到白马镇高岩村采访搜集老师的生平事迹。据孟汀老师生前友好回忆,1950年1月至1954年8月,孟汀老师曾在原乐山县三区政府从事征粮剿匪、清反减退、土地改革、农村互助组、农业初级社建设等工作,足迹所至,宝楼征粮,刘村土改,高岩建社,为当地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生活的改善提高,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孟汀老师作为工作组组长,在高岩互助组工作生活了两年多,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忘我工作,为高岩互助组的发展和乐山县第一个初级社——高岩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赞扬。因此,当时互助组中的农户乡亲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罗同志”。
在罗同志的组织带领下,当年互助组的水稻喜获丰收,亩产量由240多斤提高到400多斤。比当地未组织起来抗旱的农户水稻亩产量平均增产100多斤,表现了互助组合作生产的优越性。至1953年春,高岩互助组在罗同志带领下,兴修小型水渠,蓄水塘堰,提高了互助组的抗旱保生产能力。
进行水稻杂交科学试验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罗同志还与工作组其他同志一道,利用高岩社当地的水稻品种与野生稻种杂交,在高岩社互助组一水田内试种,改良培育出一种新的优良水稻品种,命名为“高岩1号”,并在全社推广,平均亩产高达600至700多斤,最高单产达917斤。比当时全县水稻亩产高出200多斤。这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农业水稻技术革新。
在高岩村,孟汀老师当年在高岩工作时居住生活了两年的住房至今还在。同行的村干部讲,罗同志的住房曾有过改变,虽然换成了砖瓦房,但房子的格局与风貌依旧,看上去显得陈旧沧桑。住房周围是改革开放后农民富裕起来新建的楼房,昭示着今日农村的新气象新生活。离罗同志住房前不远是一亩见方的冬水田,秋收后的稻田里稻桩又长出了青绿的稻苗,一些已抽蕙,盎然一派生机。同行的乡村干部告知说,田里蓄的是再生稻,但收成不多。当年罗同志率工作组就是在此冬水田里成功试验培育出“高岩1号”优质稻种的。
我让随行的摄影师胡学元选好一点,拍下此田,留存纪念。
故地重游情意长
1999年10月,孟汀老师和当年曾在乐山县老三区工作过的一批老同志相约一起回到昔日战斗过的楼子乡(今属白马镇),走访了当年一起生产生活过的村民与故友,并由孟汀老师手书两幅书法赠送给白马镇党委和政府留念。
下图:五十年代罗孟汀同乐山县第一个业合作社社员合影
下图:九十年代初,当年在高岩村工作过的老人回访高岩村:前排右起:第六人为原楼子乡乡长徐占友,第七人为市中区委办主任吴体泉,第八人为原乐山县委办主任(后水电局局长)杨业勋,第九人为罗孟汀,第十人为原乐山县委工作队员張时节。
下图:本文作者胡方平于2002年走访当年罗孟汀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並同村镇领导和老同志合影。
结束在高岩村的采访,我们驱车向白马镇政府而去。一走进镇政府办公室,两帧饱含原老三区全体工作同志深情的书法条幅赫然映入眼帘。一幅题为:“五十春秋,沧桑巨变。故地重聚,情深意长。赠中共白马镇党委会白马镇人民政府。原乐山县第三区政府全体同志贺。一九九九年十月。”另一幅题为:“五十年前战东山,农友乡亲共胜难。接力俊秀民为本,六业兴旺家家欢。”落款:“白马镇党委政府留念,建国初曾在老三区工作同志敬赠。一九九九年十月南陵孟汀题并书。”两帧书法条幅字体各异,一为隶书,一为行书,书法遒美。
看到孟汀老师那俊秀飘逸的书法,睹物思人,心中的怀念油然而生。
“荣辱不惊读书万卷存鼎堂,忧劳有意致力毕生颂汉嘉”,正是老师磊落一生的真实写照。
嘉州画派大师罗孟汀120幅精品首度精彩亮相罗孟汀书画艺术展昨日开幕
峨眉山书画研究院展厅内,120余幅山水字画精品静静地陈列在此,这些都来自同一位画家——嘉州画派创始人之一罗孟汀。昨(29)日上午,由峨眉山博物馆、峨眉山书画研究院主办的《罗孟汀书画艺术展》开幕,在一个月时间里,这些首次集体亮相的汇聚罗孟汀先生毕生心血的艺术精品将供所有参观者免费参观。
昨日上午10点半,“罗孟汀书画艺术展”正式开幕。参观者陆续进入展厅,在120余幅书画艺术精品间流连忘返。画中的群山气势磅礴、苍劲奇拙,山下大江东去,江面泛着叶叶渔舟,细腻生动、栩栩如生。《山水》、《竹石》、《雪竹》……一幅幅佳作引来观者连连称赞。
共创嘉州画派
笔墨描绘美丽乐山
作为嘉州画派创始人之一,在数十年时间里,罗孟汀老师对家乡的胜景进行了不遗余力的镌刻。工作之余,他走遍了乐山的山山水水,用灵动的笔墨记录下他对这一片热土的挚爱。
“罗老师这一辈人,对生活、对事业都很认真,对艺术创作执著、严谨,作品深入生活,充满生气。”嘉州画院副院长卜敬恒在欣赏罗孟汀作品时说,罗老师的画很好,值得学习。
随着参观者不断增多,展厅的气氛也变得热闹起来。“虽然罗老师已经走了,但它留下了这些作品却是一批无价之宝。从专业上看,他的画风格大气,而大中有细,收放自如,造诣极深。”一位参观者赞道。
罗老一生很低调
作品首度集体亮相
在众多参观者中,记者还找到了多位专业人士,他们对罗孟汀艺术精品第一次集体亮相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是我们的
老师,他的为人和作品都对下一代艺术家的培养有重要意义。一次看到罗老师这么多的作品感觉很震撼,虽然笔墨功力深厚,且作品颇多,但他为人低调,从不声张,也从不卖画,罗老师的艺术成就鲜为人知。”大佛画院副院长李耀奎说,“从作品中我们能读到他的朴实,对家乡山水的热恋,这是一种深厚积淀的释放。”
倾注毕生心血
宝贵财富留乐山
在书画艺术展现场,乐山市美协主席陈烈说,“很激动!第一次集中看到这么多罗老师的作品,他是我们敬仰的老一辈画家,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画面表现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这些是他留给乐山的一笔巨大财富。”
据悉,画展开幕当天,《罗孟汀书画》画集也同时面世,其间收录了罗孟汀先生一生180余幅书画作品,许多书画爱好者争相收藏。
相关链接
罗孟汀:
嘉州画派创始人之一
罗孟汀(1931年-2002年),乐山五通桥牛华溪人,亦名孟鼎,笔名孟南陵、南陵、文汀、石鼎、白水明等。肄业于四川国医大学。1949年底乐山解放时,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30师文工团。
罗孟汀先生自幼热爱家乡山水,钟情金石书画艺术。先生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的磨砺,系统地学习了文博、文史和美术方面的知识,从而把自己的艺术风格定位在“气势磅礴、苍劲奇拙、意境深远、热情奔放、高洁沉静”。与名书画家苏葆桢、吕林、赵蕴玉、岑学恭等人过从甚密,与李琼久、刘朝东、杨风、李道熙一起创立了嘉州画派,为嘉州画派创始人之一。
有感于“嘉州画派”的继承和发扬
刘星
大概是1984年吧,我认识了四川著名画家李道熙先生。当时,他陪伴他的结发妻子在西安看病,为了照顾他们,郭琦先生在西安外国语学院的一个专家楼为他们安排了住处,道熙先生经常在住所的二楼画画,我也就经常去那里看他画画。这期间,道熙先生给我介绍过李琼久和嘉州画院的事,并说李琼久画的很好,他的画吸收了一些李琼久的东西,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李琼久”的名字和“嘉州画院”这样的事。之后有一次,我在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老馆长任天夫先生先生家里看到过一幅五言对联,字很大,笔势纵横若万马奔腾,墨象老辣若枯藤老树,颇有汉魏的感觉,任先生给我介绍说那是李琼久给郭琦写的,郭琦转赠给了他。任老介绍说:“郭琦给我讲,李琼久是四川的石鲁。”这大概是我第二次听到了李琼久的名字。又有一次在江文湛先生西安国画院的家里,我看到了一幅六尺大对联(好像也是五言联吧),字写得很好,江先生给我介绍说是李琼久前一日来他家时写的。这是我第三次听到李琼久的名字,第二次看到他写的字。从此,我对李琼久先生的书法和画艺就留心了起来。
2010年9月25日,程峰先生打电话给我说乐山市将于9月30日举办嘉州画派学术研讨会,认为我和嘉州画派代表画家李道熙先生有过交往,便建议我参加这次会议。我知道官方举办这样的会议,邀请专家肯定已经定局,我个人怎么好意思提出去参加这个会呢?然而程峰先生热情向会议承办方乐山文化馆推荐,馆方也很快给我打来电话发出邀请,我也就顺势答应参会了。
9月29日,我和妻子乘飞机到达成都双流机场,经中国美网老总廖峰接站,转而又将我们送到乐山。
到乐山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嘉州画院优秀作品展》。这个展览可以说是汇集了嘉州画院优秀画家的最新优秀作品,基本上反映了乐山画坛目前的创作力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像乐山这样的一个地级市,能有这么多水平不错的画家,这在陕西的地级市里还是找不到的;第二个印象,乐山画坛的画家们,其创作风格是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特征的,其源流,都可以在李琼久的作品中找到源头,反映出比较明显的师承关系。因此,从画派的意义上,要说“嘉州画派”,我认为还是存在的。
当然,在研讨会上,林木先生提出了画派成立的四个最基本的条件,此前,在2010年5月10日《艺术镜报》第23期上,我通过《画派匮乏的时代》这篇文章也提出过画派成立的五个最基本的条件:一、它必须是一个经常在一起活动的群体;二、这个群体信奉着共同的艺术思想,有着基本接近的审美价值观;三、有共同的师承,或者说有一位共同的宗师;四、有大致一致的风格取向;五、在某个地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众多的追随者。根据这五点衡量,“嘉州画派”的确存在有几个条件不完全具备,但是是否就因此否定“嘉州画派”的存在呢?我认为这还需要慎重。怀疑者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嘉州画派”没有自己明确的理论主张;二是它的影响力还没有走出乐山,甚至在四川都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更谈不上全国范围的认可。林木先生的发言虽然没有直接说出上述的两点怀疑,但大家也都基本听明白了他所指出的问题所在。林木先生似乎更加强调一个画派之所以能够成立它必须要在全国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并得到全国广泛的认同这一点。我这里不妨对这两点谈点自己的看法。
从一个画派能够成立所必须具备的艺术思想来讲,嘉州画派虽然没有发表于报刊的明确理论主张,但我从李琼久先生、李道熙先生的众多画面题款中,发现了不少论艺术的观点。这些观点,或许正是李琼久、李道熙经常教导自己的弟子们经常谈论的艺术观点。换言之,李琼久、李道熙他们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艺术主张,只是他们的主张没有通过著述的形式发表出来,而是表述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上。我认为,这也是可以的。一个画派的艺术主张,未必表现为鸿篇巨著,画家的日记、谈艺录、画面题款等,也都可是画家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的地方,不管以什么方式,只要他们有思想主张,这个画派也就有了理论主张。当然,他们在画面题款中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思想是否自成系统,是否和其它画派的艺术思想拉开距离,这就需要嘉州画坛的画家、理论家们在日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整理;如果没有,嘉州画风要称之为“嘉州画派”当然是成问题的。
从画家队伍来看,李琼久、李道熙、罗孟汀、杨风、李忠纯、余龙、程峰、卜敬恒等,明显地存在第一代与第二代的传承关系。如果说李琼久、罗孟汀为嘉州山水画风的确立开辟了技法与风格的先河的话,那么李道熙、杨风无疑给嘉州画坛的花鸟画画风奠定了切实的技法基础。嘉州画派如果说在理论上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山水画、花鸟画无疑是这个画派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创作领域。这次在乐山,我切实地看到了几位代表画家的一些作品,罗孟汀的作品,传统功力深,画面经营精到,笔墨气息醇厚,有明显的文人画品格的继承。李琼久的山水画大刀阔斧,富有创新精神,虽然粗制滥造之作比较多,但其精品亦堪为嘉州画坛扛鼎。李道熙虽然自己承认吸收过李琼久的笔墨长处,但就画面经营的成熟程度以及笔墨表现的深入程度来说,无疑比李琼久高出一筹。李忠纯的山水画带有比较明显的李琼久的影响,据说李忠纯是李琼久的嫡传弟子,其山水画无论是树的画法、山石的画法还是章法结构的特点,都带有李琼久的影子,只是在用色上,他比老师显得更加大胆,在画面的经营上,也显得比老师更加周到。程峰这几年热衷于画峨眉山,他经常深入峨眉山画那里的树、那里的寺庙、那里的水流瀑布,虽然从画面结构上来看,其山水画在章法特点上已经和老一辈拉开了一点距离,但是,树的画法,以及用笔习惯,仍旧没有脱出李琼久和李道熙两家的藩篱。余龙的画笔墨沉厚大气,在大气这一点上,他是继承了李琼久的作风的,但是,这几年除了继承嘉州老一辈的笔墨传统外,他还明显学了一些外面的东西,他的画,和传统的嘉州画风目前已经开始拉开了一点距离。可以看出,这个群体在笔墨风格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一致取向,现在大家都在尊推李琼久为这个画派的代表和宗师,我认为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从影响上来看,李琼久、李道熙、罗孟汀等人的影响力覆盖嘉州,并波及四川全省,从画市大量的赝品来看,四川目前还是有相当多的跟随者的。所以,综合上述几点来看,我认为以李琼久为代表的嘉州画家群体,通过他们长期的团结和创作,已经形成了一个画派,这一点是无需置疑的。
乐山市政府为了响应省委主要领导关于打造巴蜀画派的指示精神,目前着力于宣传和打造嘉州画派,我认为这对四川画坛无疑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但是,宣传要注意方法。从我这次在乐山的感受以及所见所闻来说,打造嘉州画派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画派是一个群体概念,宣传画派,一定要着力于画家群体的宣传和打造;在嘉州画派的形成过程中,李琼久、罗孟汀、李道熙等老画家都是功臣,都是现在的嘉州画派笔墨传统的创造者,如果在宣传中只着眼于宣传李琼久一个人,而忽视或有意躲开罗孟汀和李道熙等画家,我认为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利于打造和宣传嘉州画派。二、李琼久、李道熙、罗孟汀等老一辈画家在他们的画面题款中表达了大量的艺术思想,这些思想虽然是散乱的,但它很可能涉及到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了嘉州画派的艺术思想,这些,都需要现在嘉州的画家和理论家们认真梳理研究,以便为嘉州画派整理出一套系统的艺术思想和理论主张来。三、嘉州画派的成长和推出,离不开长安画派的影响和石鲁、郭琦、冯建吴等人的帮助,如果躲开长安画派谈嘉州画派,那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是一个应有的学术态度。四、第二代嘉州画坛的画家们必须团结,必须经常在一起活动,或一起出去写生,或一起讨论创作,或经常搞研讨,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嘉州画派的继承和发扬,否则,重整嘉州画派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2010年10月5日于长安望山楼
张碧秀:“揭秘”国宝与乐山的生死情缘
■ 本报记者 宋亚娟 今年4月,《揭秘故宫国宝与乐山的生死情缘》一书出版。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的历程,讴歌了国人保护文物的伟大壮举。作为该书的作者,我市地方史研究者张碧秀在两岸故宫考察团即将来乐的前夕,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揭秘”的缘由和背后的感人故事。
1981年,时任乐山市编史修志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罗孟汀首次向全社会征集关于故宫文物南迁的资料。可惜征集并未取得明显成效,回应者寥寥。但是,令罗孟汀感到高兴的是,故宫文物南迁的亲历者梁匡忠写来了一封信,洋洋2000字,除了表达当年对乐山人民护宝的感激之外,还披露了一些当年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5年,刚刚调到市中区地方志办公室任主任的张碧秀在参加一次书画家聚会上碰到了罗孟汀。罗孟汀对张碧秀说,乐山地方史研究目前有两件事很重要,一件是编写《市中区志》,另一件事就是要把故宫文物在乐山的资料再搜集一下,给乐山民国史部分作一个交代。不久之后,罗孟汀将梁匡忠写的那封信交给了张,并说:“这是我们研究国宝在乐山非常重要的原始依据,要好好保存。”
实际上,对故宫国宝在乐山那段历史的接触,张碧秀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那时候,她和自己的语文老师、地方志研究者周文华一起,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没有专业地做,主要以探讨为主,但却启迪了思路。真正将我引入故宫国宝在乐山的研究,还是罗孟汀。”张碧秀告诉记者。
为了查阅这段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张碧秀走访了市公安局档案馆,查过无数敌伪档案,从支离破碎的历史碎片中渐渐拼凑起了一些图象。此外,她还到省档案馆进行查证,用了5年多时间走访调查,断断续续写了采访笔记。2003年,张碧秀将这些笔记串接起来,2006年汇成了一本书,这就是今天的《揭秘故宫国宝与乐山的生死情缘》。
“乐山的历史文化是沉甸甸的,故宫国宝在那段烽火岁月中来到乐山,不但给乐山人留下了宝贵的记忆财富,也启迪了今人对待文化应该持有的态度。”张碧秀深有感触地说。
乐山文化一礅基石--忆罗孟汀2010-05-09 11:54:46
■康鉴
“罗孟汀书画艺术展”在峨眉山开展以来一直引起轰动,这是业内人士意料之中的事。因为,他笔墨功底的深厚、思想内涵的丰润、审美情趣的高古,已早成定见了。
他早年在人生逆流中,奋力拼搏,锲而不舍,终成为在史学、方志、书画、诗词、宗教、园林、民俗等方面都颇有研究的人物,成为构建乐山文化的一礅棱角分明的基石。
这里记述的,是他治史方面的一段往事。
记得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一个春日的下午,笔者按惯例同孟汀先生品茶时,得知他正打算写一部系统介绍有关乐山文化历史名城的沿革掌故的文稿,写法是“以历史为经,文化为纬,增加了经济为索,或是基础”,“在研究明清时,又发现乐山这座城市,经济发展很有趣。自汉以来,这条线是一脉相通的”。我惊讶了!我所读的治史文章,多是以文论文,以史说史之类的经院式文章,纵是郭沫若李伏伽这些大家在写家乡乐山历史沿革风物变迁时,都是只写某个时期的人和事,或某个事件的横断面;而孟汀先生在文史的基础上,加“以经济为索”,从经济、社会、民俗等诸方面,以多角度来进行从古至今的系统研究,我当时就敏感到,这是一部开先河的文稿,至此,乐山尚无第二部。继后,我要了他写作的粗线条提纲。例如:“五、东汉岩墓,商业中心,盐井,盐官铁官,柏橘官社”,“十一、明代古城,古城墙,万寿观,下观音寺,九峰书院,嘉定四谏,诗文,杨慎”等等。这是一部对发展乐山旅游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能起推动作用的文稿,决定推荐在副刊上连载,便立即向分管副刊部的领导写了请示报告:
金沙副总:
为配合大佛节,特组织文稿一部,由罗孟汀撰稿,共14节,每期在《海棠》上发两节,每节约600字。现将前三节和提纲呈上,请阅示。如可,下周就开始连载。
总题:话说乐山历史文化名城。
每节发时,增写小标题一个。
致
礼!
康鉴4.6
次日,金沙批示:“建议发‘旅游’版,作重头文章。”
领导就是领导,站在高起点上,在同意连载的同时,作出重头文章刊发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文稿的价值和作用。
副刊是综合性的,各个门类都要在一个版面上出现,这就必须有字数的限制,他说他就“浓缩加挤压”,为争取业内外读者都有可读性,雅俗共赏,他便以“话说”形式撰写(“话说”就是杂七杂八地说)。他说他被“逼上梁山”了。整个夏天都关在屋子里检阅资料,核实原文,各式各类版本书籍和各个时期积累的资料思考记录笔记把个写字台挤占得像小山似的,都还不够,沙发上、凳子上、地毯上,凡能放置的地方都不放过。他在写给我的信中说:
我写这些东西,也是自讨苦吃,反复查证,边写边改,炎夏之日也未停笔,不过,自我感觉还算良好,有趣。已写完宋代,现寄来。今天又读了元至清的稿子,自觉还有不少新东西,特别是明清的经济方面,从未有人涉及……
所以越写劲就越来,叫做欲罢不能,感到是一个治地方史的责任。
孟汀先生对文史的热爱,对家乡乐山的热爱,就是这样用生命来践行着这种热爱。
在写作过程中,他十分重视“新发现和新认识的东西”。他在另信中强调:
例如:“僚人”问题,在乐山历史上存在几百年,涉及①族属问题,这不是一般人模糊。现写乐山有的书中也错了;②过去写方志人基于正统,故对僚人有偏见,以为乐山历史空白,是他们的破坏,恰恰相反,僚人在恢(复)乐山的生产,民族融合,是有相当历史功劳的。不能不说。
其次,道教是中国的土产宗教。而道教的发源、中心,与乐山关系甚大。而道教遗迹,在乐山也相当丰富,只是由于有尊著名大佛,不少人认为乐山似乎有史以来就是“佛国”,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应尊重历史。经我多年研究,毋论峨眉山、乐山,道教都早于佛教。这点是乐山重要的历史文化。
真知灼见,不断升华,叠化成地方巨人的肩头。
《乐山日报》上连载《话说乐山历史文化名城》,可以称得上是乐山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刊载期间,读者反响强烈。有每期都剪报备用的,有直面致谢的,有以此作讲义要求作者去开讲座授课的,有要求出版单行本,特别是有更多领导当面激励希望他坚持写完的。这种对浩若烟海的文史资料进行梳理整合探索发现所出的成果,必将对乐山经济文化社会旅游等诸方面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是的,孟汀先生是一礅乐山文化的基石。他和海通“嘉定四谏”郭沫若李琼久陈敬容李伏伽……等成百上千礅基石一样,奠定着云蒸霞蔚的乐山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必将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