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非暴力沟通》2

读书,然后不孤单。

昨天我读了《非暴力沟通》的第一章,简要地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如何运用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今天,继续阅读伟大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名著《非暴力沟通》,我将为大家介绍到底是什么蒙蔽了爱,以及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第二、三章节,从第15页至36页。)

01

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表达方式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于造成了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我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见。”“这是不恰当的。”……

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评判人。它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

不幸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即使他们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甘愿的,很可能使他们心怀怨恨,对你产生厌恶的情绪。

作者举了一个老师们常常会遇到的例子:有一次,他为一个学区的老师提供咨询服务。一位老师说道:“我讨厌评级。这样做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很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

作者建议她不妨用以下的方式来表达:“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她脱口而出:“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她赶紧补充了一句:“我不喜欢这样说,这让我觉得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回答说:“这正是我建议你这样表达的原因。”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一些迷瘴所蒙蔽,但当你换一种思路去选择时,就能体会到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对生活最诚挚的热爱。

02

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

这并不是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时,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是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作者说:“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我觉得他有点胡说八道。但随着我对非暴力沟通研究的深入,在不知不觉中,我同意了这个观点。”比如有一次,我为一个小学提供咨询服务时,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个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沟通很困难,学区负责人请我协调双方的矛盾。首先,我要和全体教师交谈,然后再请校长来参与讨论。会谈一开始,我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

“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我的问题是想了解他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这位教师对校长的评价。

在我指出这一点后,第二位教师补充说:“校长的话太多了!”然而,这仍是一个评论,评论校长话多还是话少。

随后,第三位教师说:“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我解释说,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最后,第四位教师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当我说这也是猜测时,两位教师脱口而出:“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03

非暴力沟通不反对批评

在全体教员会议中,校长会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有时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我问他们是否已向校长反映问题,他们说试过,可从没有提及具体做过哪些行为。

与校长的会谈开始后,我发现教师们在讨论,校长总是插话:“这让我想到……”然后,他就开始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我等着教师们说出他们的不快。

然而,他们运用的不是非暴力沟通,而是无声的抗议。一些人滴溜溜转着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着哈欠;还有个人直盯着手表。

我忍耐着这痛苦的场面,过了一会儿,我问道:“没有人有话要说吗?”接着是有些别扭的沉默。后来,一位教师鼓起勇气,冲着校长说:“你是个大嘴巴!”

最后,教师们终于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校长听后抱怨说:“为什么从没有人提醒我呢?”他承认自己有讲故事的坏习惯。

会谈结束时,我们总结了几个办法。一旦教师们不想听校长回忆往事,就温和地提醒他。

非暴力沟通并不反对评论,它认为所有的评论都要基于观察,但又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当你不再用极端的二元化思维去评价他人,而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做评论时,你才能有机会真正地学会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

然而,那些敢于公正批评你的人,才是你生命中真正的贵人。试想一下我们的工作,我们在讲课的时候有没有让学生的反馈一下观察所得,心理感受呢?是啊!我们有时明明看到孩子们都已经听累了,都坐不住了,开始做小动作了,但我们为了完成进度,还会不厌其烦的讲啊讲,甚至语速更快,甚至批评学生不能坚持,搞得师生关系非常的僵化,试想,这样的课堂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这最后的几分钟讲解有什么用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非暴力沟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