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转)第122天

      四年级数学课《射线、直线和角》,感触良多。这本是一节看似好上实则难以把握的几何图形认识的概念课,但在朱老师的精心设计与精彩演绎之下,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生动丰富的数学智慧活动之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本课主要有如下四个教学特点:

1.注重数学知识的生长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事实上,知识一旦是从学生的心田自然生长出来的,就有了根基,就有了生命力,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能形成认知结构,并进一步生长出新知。

朱老师在课堂开始从儿童生活经验中常见的草坪和道路情境图入手,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选择和判断从A点到B点如何行走。使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复习了线段的特点(直的、一个端点、有限长),并结合测量与验证,自然引出了“两点间的距离”这一知识。再通过从地球发射的光束到达月球这一有趣的图像,引发学生的联想:“如果这条光束有无穷的能量,而且没有月球和其它星球的阻挡,在宇宙中会怎样运行下去呢?”从线段中再次自然生长出“射线”这一新知,并认识射线的特征。后面的“直线”的认识同样是从线段和射线中逐步生长出来。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已有旧知和生活经验出发,一步步生长出新知,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新知意义和形成认知结构。

2.注重技能形成的变式性。

作为数学概念的学习,在理解知识的基本含义之后,要让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技能,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思维和思想,进而形成数学素养。数学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由此,变式练习的设计,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经验。正如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在《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一书中指出的中国数学教育四大经验:“记忆通向理解,速度赢得效率,严谨形成理性,重复依靠变式。”

朱老师在设计学生数学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变式练习的设计。在学生初步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后,设计了由点画线的变式练习:从一个端点出发,画成射线;再由射线画上端点成为线段;再向两端延长成为直线。再初步掌握了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后,又设计了由线画点的变式练习:先画出没有端点的直线,然后画一个端点,让学生说出找到什么线;再画一个端点,让学生说出可以找到什么线。这样的变式练习设计,由点到线,由线到点,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与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3.注重学习方式的自主性。

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内容,一方面由于三个数学概念意义本身的抽象性与严谨性造成,另一方面由于四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具象性和局限性所致。因此,要突破这一难点,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达到对概念的深度理解。

朱老师对学习方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线段发展到射线、从线段发展到直线、从射线发展到直线等学习环节,不是由老师直接讲解和告诉,而是让学生先动脑联想,再动手实验,然后对比特征,最后沟通对接。尤其是在突破难点的概念比较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和大组分享,共同合作介绍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的共同特征与不同要素以及相互关联性。学生在独立学习与群体学习中,充分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分享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发现的快乐。

4.注重思想方法的延伸性。

尽管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二年级又学习了线段和角的初步认识,三年级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但要认识抽象的“三线”(线段、射线、直线),依然需要从整体性视角来理解概念含义,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特征与分类、平行线和垂线、底和高等知识做好铺垫。

朱老师在设计和教学本课时,没有孤立地让学生学习概念,而是在整体性思维的指导下,让学生在旧知中引发出新知,在新知中建立起联系,在拓展中进一步生长出新知。例如有关角的概念教学,就是在从一个点可以画出多少条射线入手,再由射线围绕端点进行旋转,进而让学生直观理解“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抽象概念,也为今后学习角的大小做好准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课稿(转)第12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