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7——立秋

立秋的特点


《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今日是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俗话说,立秋之日吃瓜啃肉。


立秋,大约都在每年的公立8月份上旬,是秋季的第一个季节,是秋季的起点。


整个秋天是从立秋起然后到立冬结束,起始和结束都是天体运行的结果。


我们常说:“一叶知秋”立秋之后,我们便更容易看到片片黄叶随风飘落。


立秋不代表炎热酷暑的结束,初秋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


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天象变化


上古时代以斗柄指向确定季节交替,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当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方位时为立秋节气。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


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太阳黄经达135°时为立秋节气,于公历8月7—9日交节。在立秋节气期间,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黄经135°)。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地支“申”(西南)的方向。交立秋的那天,通常是在农历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


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经向南偏了不少。


气候、风俗

立秋,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南方地区较为明显,北方地区不明显。


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开始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热与凉的分水岭在秋季,并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初秋“闷热”,仲秋后趋向“干燥”、“凉爽”气候特征。这是一个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


立秋之后带给我们人类的是收获的喜悦,各种水果纷纷成熟,在民间人们会祭拜土地,庆祝丰收。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


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


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


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搬。


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却很快乐的淳朴村民,相比大城市的生活,乡下会显得更有韵味。


立秋也预示着要“贴膘”大家吃好喝好,努力为下半年继续奋斗吧!愿我们每个人上半年因为疫情所带来的遗憾都是这下半年惊喜的铺垫。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8-07——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