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那么绝对吗?

人格心理学大师布莱恩利特尔这样说:“真正能定义一个人的,不是某种人格类型,而是他生命中最看重的那些事物。” 在利特尔眼中看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是一种迷思罢了。

人类在几千年之前就在问“ 我是谁”这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经站在大街上,告诫陌生人:认识你自己!古埃及有个狮身人面怪物叫斯芬克斯,他喜欢拦住行人询问一个问题,如果答不上来,就会把此人吃掉,故此在底比斯城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人类社会很早就产生了一门学科:哲学。

1930年,人格心理学诞生,焦点在人格类型,这种研究热衷于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他们认为人格是固定不变的。人格测试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方便贴标签而且容易获得归属感。如今特别流行的人格测试包括:九型人格,MBTI十六型人格,DISC四型人格等等。

但是,很多人测试之后却非常怀疑:这种花费半小时就能完成的人格测试的意义在哪里?

而且,如果我不能改变自己,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那活在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价值呢?

1968年,沃尔特米歇尔出版了《人格与评估》(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这本书挑战了人格特质稳定不变的观点。米歇尔认为,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每个人的性格都一成不变。与之相反,人们的所作所为会根据情境不断调整。

所以米歇尔得出结论说:人格具有很强的情境适应性。

这种观点出来之后,大家受到启发,随后的人格心理学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此时,心理学终于澄清了一点,人格的构成来源主要有三个:生物遗传,社会文化环境和动机。

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多指的是人格当中的生物本性,也就是遗传特质,这个部分很难改的确是真的。因为改变这个部分,意味着跟我们 的本能作对。

比如说,我们天生就对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有一种无法抵制的偏爱。在食物匮乏的时代,这种偏爱帮助人类活下来并且一代一代繁衍下去,但在现代社会,这种偏爱却造成了大批的胖子。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塑造就没有生物遗传那么坚固,时不时会出点岔子。比如说,咱们这个社会要求大家沉默寡言,少说多做,或者少年老成等等。有的人做得很好,有的人一半一半吧,而有的人却水过鸭子背,完全不受影响。

所以,社会文化熏陶能不能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还要看人。

动机对人格的影响在什么地方呢?

就是一个人的理想、目标和抱负对人格的影响,利特尔在《突破天性》这本书当中把这些称为:个人计划。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曾国藩资质寻常,懒散、且好色,这是他 的本性,遗传生物特质,第一天性。这些在他 的个人日记有记录,其他同事、官员对他也有评价。就资质而言,曾国藩的确十分寻常。

中国的传统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曾国藩为了获得好前程只能读书。若是在犹太世界,大约就得去经商,而在东南亚诸国,最佳选择却是出家为僧。看,这就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

但,曾国藩饱受打击和社会的毒打之后,开始奋发向上,也就是个人抱负非常执着强烈。最终,曾国藩成就一番事业,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在曾国藩这里,个人计划,自我抱负成为一种强烈的动机和驱动力,最终超越了生物本性。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袁了凡。

他巧遇皇极数,对自己的命理坦然接受,但云谷禅师却一语点醒梦中人:凡夫俗子才被命运框定,而善恶由心,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就能够突破命理的限制。

佛家也讲命运,但是还有一句话:法术不敌神通,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不敌愿力,愿力不敌因果。

这个业力,其实大致就跟命运是差不多的意思,若是发下大愿,就可以突破业力的限制,但最终还是在因果循环之内。

所以,说来说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只是三者居其一罢了。就算是注定的,还有其他两个出口可以博一下,社会文化和个人动机都是改变命运的好机会。

还是那句歌词唱得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可是,现实当中为什么那么多人无法改变?究其根本,还是内在不够强大,生性懒散,心性不够坚定的缘故。

借用《知否》里面盛明兰评价孙秀才的一句话来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孙秀才若无杀身之祸,灭顶之灾,万万不会改他那个脾气。我们也是一样。

换而言之,我们普通人没有曾国藩那种心劲,也没有袁了凡那种大愿,故此,不遇到真正的大事儿,我们是不会改变的。

但有一点别忘了:这是我们不愿意改,懒得改,而不是不能改。

关注@王小喵读书,你的支持很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那么绝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