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群主:怎样领导一个开放性组织

先来定义下这个问题的边界:

第一,你的组织是开放的,也就是说,成员有充分的自主权决定自己的去留。

第二,你的组织成员之间不是强连接,而是松散的弱连接。比如你就不会把你们公司群的领导叫做群主,因为你跟他有其他更强的连接关系。

第三,作为一个组织者,你的最终目的是长期延续这个组织,而不是某个短期目标。可以说,小到一个社群,大到一个国家,长期延续是每个组织都追求的共性目标。


图片发自App



有一类社群,它不仅不依靠血缘和地缘,还跨越了超长的时间周期活到了今天,不仅活到了今天,而且还活得很好。什么社群呢?就是宗教。

三大机制增强了一个松散组织的凝聚力。按基督教的叫法统称为:祈祷、忏悔和礼拜!

先来看第一个——祈祷。所谓祈祷,就是宗教信徒祈求神明满足自己的某些愿望。借鉴到社群里,就是要提供“祈祷-回应”机制,让成员能够从组织下载信息,或者说组织要能给成员资源。

社群生死的差异:1、你给的到底是不是成员真正想要的。如果在给资源的时候,考虑的都是组织的目标,却没有考虑,成员的真正需求是什么,那就是死。一个成功的社群,它一定不是先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去提供资源,是尽可能地先找到他们的真需求,给他一个理由让他决定留下来。

第二个机制——“忏悔”,就是邀请成员一起来做信息共建。

因为对任何一个集体来说,成员只有感受到了存在感,他才会有归属感,这个情感的维系就是牵着他、不让他走的绳子。所以,让成员上传信息,未必是组织真的需要这些信息,有时候其实就是为了给成员制造点存在感。想尽办法降低上传信息的门槛,可以让大家上传的信息更多更频繁。

中国佛教流传最广的是两个流派,一个是净土宗,另一个是禅宗。净土宗针对的确实是普通百姓,但禅宗针对的还是上层知识分子。那它们到底为什么能流传开来呢?这两个流派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成员上传的要求极低。

先来说禅宗,禅宗讲究的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意思就是不依赖佛经,而是要依靠自身感悟来体会佛经。对净土宗来说,因为针对的是普通百姓,他们对上传的要求就更简单了。只要每天念佛号,就可以了。

所以,在一个开放性组织里,你需要先满足成员的需求,给他们愿意留下提供一个起始动力,但与此同时,你还得要求他们上传信息,让他感受到存在感,从而创造出他和组织之间的“牵绊”。

还有一个关系非常重要,就是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让成员之间互相有“牵绊”,就相当于织起来一张关系网。嵌入到一张网之后,他再想要挣脱离开,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那怎么才能让成员之间形成这张网呢?你需要借助第三个机制——“礼拜”。

礼拜就是特定的、线下的、实体的仪式。线下连接,是一种有更强吸引力,也更真实的连接,它能把线上那些抽象的东西,变成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有更多细节的场景画面传递给你的大脑,这给大脑留下的印象、由此产生的感情,比通过理智判断,就要深得多。

所以打造一个社群,第三个要记住的是, 你要让成员之间有具体的接触、有定期的线下聚集,才能让他们产生真实的连接。有了这个连接,就能把他们嵌入到一张关系网当中,让他们想走都舍不得走。


图片发自App

分享领导“马拉松群”的经验:

目前马拉松群成立了五年多了,人员已经到达了500人上限,已经开了马拉松2群。今天看到社群领导的三大法宝,情不自禁的复盘了社群维护的点点滴滴,几乎全中!

1、祈祷—提供成员真正需要的东西吸引入群

从成立之初,就是抱着“人大马拉松,健康跑天下”的宗旨,招募成员。成员增长速度很快,我相信应该是“健康跑天下”的输出击中了所有跑者心底深处的那个需求。

日常运营中,我们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全国百场马拉松的信息分享,接龙报名,满足了大家“跑天下”的需求。持续上传跑步过程中膝盖的保护、正确的跑步姿势、如何选合适的跑鞋,满足了大家“健康”的需求。

2、忏悔—建立信息共建的机制

信息共建应该是平时频率最高,沟通占用比最高的部分。主要包含:每月报跑量、日常跑量打卡、月末跑量交任务、罚款红包、秀身材、秀肌肉、秀跑马记录等。大家都爱各种晒,每晒必有各种赞!这样的信息共建,让跑者的存在感爆棚,banding自然深厚。

3、礼拜—构建更大魅力的线下活动。

大家的线下活动可以说的是层出不穷。最隆重的是每年的马拉松年会,有一两百人集合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两年竟然还拉到了很多赞助,当然还有成员自己的赞助,借助马拉松平台做自己的品牌宣传。年会当天简直就是抽奖大丰收,每人平均中2-3次奖,最多的中7次。已经成了每年最隆重的例行礼拜仪式。

其次就是平时各种一起跑马的小聚,饭局的小聚,让成员之间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温暖。

三大法统,确实无敌!

你可能感兴趣的:(14 群主:怎样领导一个开放性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