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之思

翻转课堂,颠覆传统教学观念,打破时空界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郭老师的“翻转课堂教学”的线上视频,我观看的有七八遍吧,距今已有五六天了。但是一直有余音绕脑,几点小思渐渐露角。

1:教育教学的“因材施教”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孔子就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学生的各自专长,弥补他们的缺陷。

《学记》写道:“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也是“因材施教”的说法来源。


因材施教是历史悠久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当然,这一原则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经验,并在当代已被广泛认同和遵循。


因材施教,要求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失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那这是不是得意味着老师要准确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情况开展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呢?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获得个性化的最佳发展。

2: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公平化


郭老师在线上分享中讲解了这个问题,我特别感谢教育教学中无私奉献的教育教学者,也特别欣慰教育系统的那么多措施的实施。


很显然,我们现在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和成长。有名师为我们分享成长历程,分享经验,指导路径……有教育系统的措施保障助力前行……


但是,我认为这都是“别人的”,并不是我的。最近我观看许多名师教学视频,有窦桂梅老师的,有张庆祖老师的,有于永正老师的,有王崧舟老师的……这些名师都各具风格特色,使我热血澎湃,也让我感受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感……

可是,我总感觉找不到自己。这些名师都很好,我需要向他们学习的也特别多,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都让我和学生深深陷入课堂教学中……我呢?我的魅力是什么,有什么特色,或者如何学习名师的一星半点融入到我身上呢?


3:专题化研究学习


在郭老师的分享中,清华附小的专题研究学习让我羞愧难当。


清华附小在宋代诗人苏轼980周年纪念活动中开展专题——研究苏轼,并以论文的形式分享汇报。


我在网上搜阅了这项活动,特别是学生的论文,我真的深感遗憾和惭愧。我最近也刚刚写完一篇论文,用的时间远远超过小学生论文时间的4、5倍,质量上呢,我也觉得不如孩子们。唯一可以胜过孩子们的应该是论文的格式吧……


再仔细想想,身为老师,我可不可以尽自己所能也给孩子开展类似的专题活动呢!


我们都知道,语文所需教与学的东西真的太多了,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天地事……”。


每天,带领孩子们在知识的王国里遨游,学习着新知,也复习着旧知,但是很少把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化、系统化。


专题性学习活动是不是可以实现把新知与旧知进行整合,然后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小系统存储在孩子们心中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翻转课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