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解古人之食,何谓五谷?何谓三牲?

【作者/卡被窝】本文预计阅读耗时5分钟

对于美食,中国人向来最有发言权,整个世界最擅烹饪的,非这片华夏土地的居民莫属。

古往今来,我们的祖先从自然获取馈赠,将各种动植物作为盘中珍馐。

研究我们餐桌上的美食:从古至今是如何演变的?我们的祖先吃些什么?同今日有什么不一样?可以发现不灭的华夏传承。

现在,让我们从各种食物里,见证我们和祖先的联系。

▲五谷杂粮

在古时候,粮食作物被称为“五谷”,按照通常的说法和认知,五谷分别为稷(jì)、黍(shǔ)、麦(mài)、菽(shū)、麻(má),那这五谷又是什么呢?我们今天还在食用没?

所谓“稷”便是小米,在很长一段的时期,“稷”都是古代华夏为主粮,并以“稷”用来祭祀谷物神,而土地神所贡之所为社,故而土地和谷物的祭祀统称为“社稷”,并以此作为国家的代称。

▲小米“稷”

“黍”则是被称为黄米的北方作物,在古代华夏居民的舌尖下,黍被当做口感好吃的粮食,故而《论语·微子》说“杀鸡为黍而食之”;在《诗经》之中,也常用“黍稷”连称,更是证明黍的重要性。

▲黄米“黍”

“麦”即是现在的麦子,其分为大麦、小麦之分,至今仍是我国北方主粮。

▲小麦和小麦粉

“菽”便是指大豆(黄豆),汉代古籍《春秋·考异邮》说:“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

▲大豆“菽”

“麻”却不是指芝麻,而是指苎麻等灌木植物,其子可配其他谷物食用,在古代可作为家用中药,可治疔疮等作用。不过,麻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因其植物杆纤维可织,故是更作为衣物原材料。

▲苎麻

▲古代纺织麻布

其实,除了以上“五谷”之外,古代后期还有“六谷”之说,六谷跟五谷所指相同,只是多了一种“稻”;因稻为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

知晓了五谷,再来看看三牲,三牲在中国为牛羊豕(猪)。祭祀时三牲齐全曰“太牢”,只用羊豕则曰“少牢”。

当然,自唐朝时也生出“小三牲”的概念,即猪鱼鸡;韩愈《李君墓志铭》言“五谷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农家小民难有机会食用牛羊,故以鱼鸡代替,却不失礼仪。

综上所述,古人每言及五谷三牲,便多与各种礼仪相关。如《礼记》有言“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肴,主人未辩,客不虚口。”

▲古人祭祀

从古人指定五谷三牲,并为此形成礼仪文化,皆因华夏为农耕文明,需要以周全的礼仪,来引导社会对农耕的重视,即“民以食为天”

而这种礼仪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三代时期的五谷三牲,更注重于在祭祀的礼制,如屈原《招魂》以美食招诱鬼魂等。由此可见,在生产力水平相对更低时,五谷三牲更多的则是生理需求。

进入战国秦汉时期,则从人的生理需求,变为追求享受的需求。从《易经》、《礼记》、《诗经》到《老子》、《论语》以及《吕氏春秋》,都有关于饮食问题的论述或描写。

这个时期,古人强调饮食礼仪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食物的“人的形式”,强调“食味”是“人之大端”; 二是黜奢崇俭,儒、道、墨诸学派都反对奢侈消费。

而到了唐宋时期,饮食礼仪文化发生转变,进入更加精致化的程度。饮食制作工艺的精细化和成品的精美化,还体现追求进食过程的情趣化。并且生出美食内涵的扩展,如淡泊、自然的饮食观念大行其道,“文人菜”盛极一时,如东坡肉、鹿鸣宴等等。

▲雷宇竺所绘苏东坡

综上所谈,中国古代饮食礼仪文化,主要来自于士大夫阶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具备经济和社会条件,富裕的生活以及广博的阅历;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文化审美素养,从而能够从事饮食的精神生产,即饮食生活的知识、观念、思想、理论的生产,并代表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度。

如今的中国,整个社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饮食文化不以阶级为导向,更体现在不同区域的风俗和口味。

(本文完)

本文文字内容系轩辕春秋文化作者团原创

部分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欢迎读者转发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解古人之食,何谓五谷?何谓三牲?)